Tag Archives

80 Articles

嬉笑怒罵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購物文化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由行街購物到安在家中於網上購物,香港的購物文化變了不少。

以前在沒有網絡購物的年代,人們一有空閒時間就會約三五知己出外行街購物娛樂一番。商場內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商店售賣貨品,想買衫褲鞋襪的有服裝店及鞋店,想買手袋帽子的有手袋及帽子店,想買銀器手飾的有銀器手飾店及金舖,想買藥庄品的有藥房、藥庄店、便利店,想買其他雜貨的有超級市場、糧油雜貨店及士多,想食好東西的可以去「掃街」買各種不同的小食或到各種食店消費,想做文青買書的可以去書店,想買精品玩具的可以去精品玩具店,想買電子零件產品的可以去電子產品店……當時行街購物不只是一種娛樂,還是一種樂趣。

後來越來越多內地不文明的遊客自由行來港「鳩烏」(普通話購物的譯音),不是手挽著一袋二袋每日在街上「攝位潛行」左穿右插,就是拖著行李箱在街上橫衝直撞每日上演「頭搖又尾擺,飄移境界」,將行李箱胡亂「飄移」,即使撞到別人甚至輾過別人的腳也不會道歉反而要人家包容,而且態度不良、漠視周圍其他人的感受、總日隨時隨地大呼小叫的交談。他們的行徑不只令小部份相對文明得多的內地同胞遊客蒙冤被一同標簽為「漚客」(台灣用語,讀音為「奧客」),也令很多外國遊客被他們嚇怕而卻步少了來香港旅遊,還令香港商店的種類變得單調化大多變為金舖、藥房、藥庄店並只以內地遊客為目標客戶群,更令香港人不再覺得行街購物是一種娛樂或樂趣。甚至可能是一種「受罪」……

與此同時,網絡購物的興起,令到不少香港人都轉為於網絡購物或網上代購代替行街購物,因為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於網上購買大部分他們想買的貨品,而且價錢較同類的實體商店便宜,雖然間中會因為一些不良的網店店主售賣貨不對辦的貨品甚至是假貨而「中伏」蒙受損失,但無損香港人以「粗粗地用住先」的原則於淘寶、天貓、樂天等購物網站「血拼」買便宜貨品或網上找人代購外國貨品,令香港進入網絡購物的年代,更少香港人進一步減低行街購物的意欲。

究竟如何能扭轉香港人不再在港行街購物而只會在外國旅遊時才行街購物的心意呢?

小編則認為,很難……要令香港人重燃在香港行街購物的心意,先要街上不再單調化只有金舖、藥房、藥庄店,但這個想法只能是「痴人說夢話」。店舖業主大多只會逆市加店舖租戶的租金,而不肯減價把舖位租給租戶開設金舖、藥房、藥庄店以外的小商店,因為怕沒有賺少了金錢。而租戶雖然心裏想著做生意「個個都北望神州,唔通個個都想北望神州咩」,但也因為礙於要同時兼顧「捱貴租」(被迫氶受貴租金)、守業及賺錢,較少會再賣一些平民化商品,大多只會賣大部份內地旅客會買的貨品來「維皮」(維持生計),即只會開設藥藥房、藥庄店,不會再能夠吸引大部分香港人在本土行街購物消費。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電影變遷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街頭藝術表演變遷

#香港 #文化 #生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嬉笑怒罵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電影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大家近年到戲院只愛看「西片」(歐美電影)、「韓片」(韓國電影)、「台片」(台灣電影)甚至已不去戲院看電影,改為用自己方法上網收看歐美日韓電影。而在約十幾二十年以前,大家還愛到戲院看「港產片」電影,究竟香港「港產片」電影在約二十年間變了甚麼,讓觀眾再提不起興趣?

70年代

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楚原執導的綜合式喜劇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成為香港第一部「港產片」;由於電影內容寫實反映出當時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迫人的心聲,令觀眾有所共鳴而深得觀眾喜愛,票房獲得佳績。

後來電影界一門三傑的「許氏兄弟」(演員/導演/編劇許冠文、演員/歌手許冠傑和演員許冠英)製作「港產片」喜劇電影《鬼馬雙星》叫好叫座,更有破記錄的高票房,全因為電影的忠旨︰由忠誠的年輕人拍攝的電影與你在一起(Films by devoted young people with you in mind.)。其後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等喜劇電影也屢破電影高票房記錄,當中電影《半斤八兩》更打敗同期不少高質素西方電影如《星球大戰》、《教父》、《大白鯊》、《超人》等成為票房冠軍。

而不得不提的是傳奇功夫巨星李小龍,他把「港產片」功夫動作電影帶到世界發揚光大。他主演的「港產片」電影《唐山大兄》、《猛龍過江》等,令世界認為李小龍等於中國功夫、李小龍等於香港動作電影、香港動作電影不容忽視;除了讓他成為首位華人進軍荷里活外,更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為香港後期成為「東方荷里活」打好基礎。

而到了70年代尾,功夫影星成龍冒起,繼續延續「港產片」電影的功夫熱。而當時也引入了少量的西方電影如「金剛」。

80年代至90年代

香港電影界在80年代至90年代開始人才輩出,電影題材開始多元化(喜劇、文藝片、古裝武俠片、靈異片、動作片等),因而開始了香港電影的盛世。

單單是說導演及影星名單,已是星光燦爛,位位各有實力各有千秋︰

導演有關錦鵬、唐基明、林德祿、劉觀泰、嚴浩、王家衛、王晶、甘國亮、杜琪峰、楊凡、徐克、爾冬陞、陳果、梁立人、劉偉強、張艾嘉、章國明、黃百鳴、冼杞然、吳宇森、許鞍華、唐季禮、張婉婷、羅啟銳、岑建勳、張之亮、方育平、陳可辛、陳嘉上、陳德森、陳友、施南生、羅卓瑤、劉國昌、張堅庭、譚家明、高志森、文雋、林嶺東、徐小明、劉鎮偉、程小東、鄭丹瑞、馬楚成、馬偉豪等。

影星有周潤發、黎姿、成龍、林正英、狄龍、鐘鎮濤、李連傑、任達華、萬梓良、吳孟達、周星馳、黃百鳴、劉德華、金城武、劉青雲、劉松仁、吳鎮宇、吳耀漢、馮粹帆、張國榮、張學友、梁家輝、梁朝偉、洪金寶、鄭丹瑞、鄭則仕、黃秋生、曾志偉、林子祥、岑建勳、泰迪羅賓、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苗僑偉、元彪、呂良偉、黃子華、黃日華、陳百祥、陳百強、黎明、郭富城、鄭伊健、鐘楚紅、鄭裕玲、張曼玉、王祖賢、汪明荃、沈殿霞、張艾嘉、林憶蓮、林青霞、吳君如、毛舜筠、馮寶寶、葉童、葉玉卿、袁詠儀、關芝琳、夏文汐、利智、邱淑貞、葉德嫻、吳家麗、梅艷芳、楊紫瓊、張敏、羅美薇、劉嘉玲、趙雅芝、蕭芳芳、羅蘭、黃韻詩、王小鳳、周慧敏、林建明、李麗珍、李嘉欣等。

此外,一些成人電影(色情電影、血腥暴力電影等)及非主流電影也開始在香港冒起,令香港電影在當時能雅俗共融、多姿多采。

千禧年代

香港電影界在千禧年代已後勁不繼,少了投放在電影的資金,少了一些能和當年電影盛世並駕齊驅的好題材,少了新的台前幕後電影從業員入行,而政府也少了支援。

近年投資者越來越覺得投放電影是「高付出,但電影未必有高票房而未必有高回報」的投資,對他們來說可能更賭博「下重注搏一搏」一樣,因為電影既要有好的題材及吸引的情節、又要有知名度高有號召力的影星參與、又要有好的幕後功臣打造、有時更要有政府部門的配合,才能吸引觀眾購票入場支持,成本當然是代價不菲,回報成果自然不可預計,因此近年能「跑出」的有好口碑又賣座的電影很少。

近年電影題材較少劇力萬鈞的味道及較少有深度,反而是有點略嫌浮誇,有些更是被認為是「摧毀經典」的負評電影,能吸引觀眾購票進場及一看再看的電影很少。即使是一些有劇情有深度的電影,但因為沒有知名度高有號召力的影星參與而失色不少。面對香港電影界的前景多變,一些原本對電影有憧憬的年青人可能因此卻步。

此外,政府缺少支援也對電影業有所影響,從前香港電影較多會有香港實景拍攝,而近年香港電影較少可以香港實景拍攝而需花成本搭建近似實景的廠景拍攝,因為要申請實景拍攝往往會面對不少審批關卡。而有時因為政府過份敏感,令到一些電影題材或情節不能拍,甚至連電影幕後人員儲存道具也會被當成管有偽紗(詳情參考新聞︰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326594/)。同時,面對新穎及多元化的外國荷里活電影及韓國電影等的衝擊,令備受局限的香港電影更見黯然失色,在多方限制及缺少支援下,香港電影從業員只能靠自己艱苦爭扎求存。

有人說香港電影市道不佳是因為盜版倡狂,有人說香港電影市道不佳是因為太過著重香港本土特色……

小編覺得,不論是樂壇還是電影市道不濟都不要一味只推說是因為盜版而不去研究處理本身存在的問題,香港樂壇不濟是因為變了質,香港電影亦然。近年不少香港電影為了資金而和內地合作製作「中港合拍片」電影,令到電影內容因為中國資方的要求而變得「內地化的香港特式」而令香港觀眾及部分外國觀眾心中的香港特式有落差而不合口味不太接受,最多只能內地旅客入場支持。而香港電影之前之所以開創盛世就是因為那時的電影有香港本土特色又多元化,若香港電影沒有本土特色,那還算是「香港電影」嗎?若要「香港電影」再度「發圍」,只能從根本出發去探討如何能像80至90年代那樣拍攝出帶有「香港本土原味道」而有深度及吸引力的電影,否則只能「不復當年勇」。

近日特首在施政報告說投放10億在電影界去發展及吸引新人入行,且看政府及電影界會如何運用此10億去把香港電影做得更好。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香港 #娛樂 #電影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施政報告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大家看了今年度的施政報告後,有哪些感想?很好、不錯?自己有受惠?感覺到特首的「盡力做到最好」?中肯?「到喉唔到肺」?偏頗?「好過冇」?沒有受惠?以下是小編對施政報告重點的一堆迷思、一些「黑色問號」︰

1. 大嶼山填海,推行「明日大嶼」計劃,在東大嶼發展逾千公頃人工島

一如所料,特首在市民一片非議聲中提出在大嶼山填海來增加建屋土地。比起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及收回鄉郊棕地,是否如輿論所說,特首捨難取易,因為使用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用家們及佔有棕地的鄉紳們的反對聲及壓力較普通平民的爭議聲更有威力,更不能忽視,因此增加土地政策只能如此呢?

另一個迷思是,受影響的大嶼山自然生態,政府會如何處理?交通及醫療等配套一直有限,未知將來會否增加多點機建或民生配套於大嶼山,或提供更多居住優惠,用來吸引更多人居住呢?

2. 全面禁止電子煙及其他新煙草產品

施政報告說此舉是為了保障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而做。若是如此,吸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煙草也會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健康,為何不全面禁煙而只禁電子煙及其他新煙草產品呢?因為電子煙的包裝上沒有列明兒童及青少年禁止吸食?還是如輿論所說,為了保住香港煙草商每年「進貢」的稅收而選擇「放生」?那是否對此舉引致吸食電子煙的成年人沒能再買電子煙而有所不公?

禁煙這個做法是好的,但若只是為保障某些納稅人而「選擇性禁煙」更把一些容易受人非議的說法作為禁煙理由則有點不太穩妥。

3. 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4變7:3,日後開拓新增土地,7成用作公營房屋;研究在房協旗下的單位,讓長者免補地價「大屋換細」,若全家都年滿70歲而又正在住大公屋單位的長者家庭,若肯搬到較小或翻新單位就終身免租

這個稍稍調整的比例,真的能夠有效舒緩緊拙的公營房屋供應?

要全家都年滿70歲的老人家「大屋搬細屋」,會否做到可以搬到原來所住大廈?還是要老人家搬離所熟悉大廈,年老才要重新適應新環境、新生活、新鄰居?會否提供免費搬運等配套給老人家?真的能切實做到「終身免租」,保證下任或之後的特首不會更改政策而不再「終身免租」?

4. 取消強積金對沖新方案,延長補貼期及補貼金額至293億港元

這個對「打工仔」來說是否公平及足夠保障他們的離職遺散賠償不再受剝削?

5. 重提工廈活化,包括容許整幢改裝為過渡性房屋

之前也曾提出過工廈活化政策但不成功,這個新政策會否有點「換湯不換藥」?還是和之前不成功的政策有分別?會否像以往那個不成功的政策一樣需要經過很多層的審批?

6. 將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公務員即時生效,私營機構的女職員則需等到明年)而政府補貼增加的4星期的各機構企業薪酬開支至上限36822港元、男士侍產假由3日加至5日

機構的女職員要明年才有14星期法定產假是因為不想影響每年度向私營機構徵收的各項稅收的計算,而處理政府旗下的公務員法定產假則相對較易處理?那為何不統一地明年才實施而令人覺得「公務員就可優先處理」呢?

男士侍產假為何不加到7天而只是5天呢?是如輿論所說因為資方大力反對?若男士侍產假所放的那5天剛好是星期一至五便連接2個週末變相有11天,已十分優惠而不需多放2天?覺得老闆們往往就能那麼康慨地「剛好」放員工那5天是星期一至五?

7. 豁免專營巴士用政府隧道收費、減西隧收費加紅隧及東隧收費、續港鐵沙中線建設

汽車使用紅隧及東隧而不用西隧就是因為西隧「過海」相對太過轉折不便,明白加價減價不能太多,「減西隧、加紅隧及東隧」真的能舒緩紅隧及東隧車流,分流到西隧?還是西隧減價不足以令汽車選擇不便的「過海」方法,變相捱貴隨道費或市民「被轉嫁」更貴的車資?

8. 中小學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

雖然此舉能提升教師的專業標簽,但能否有效提升教學水平及早已冷卻的教學熱誠,令教師不再「只是打份工」?

9. 為某年齡的女學童免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是否能覆蓋所有中小學的女學童還是只是受惠於部份年級的女學童,若只受惠於部分年級女學童,以哪些準則來決定適合年紀的分水嶺?

10. 年滿65長者睇牙有資助

是增加長者醫療券的覆蓋至牙科及加大長者醫療券金額,還是只是提供部分有限度的援助?

11. 提出運用25億港元,協助市民維修舊樓升降機

25億港元是一次性開支?是否足夠讓全港大廈檢查及維修升降機?

12. 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港元,培育人才和提升港產片製作,拓展市場及觀眾群

10億港元是一次性開支?除了注資外,是否也會提供配套支援或優化公共場地的拍攝申請的審批流程?

13. 修例開車撞到貓狗要停車報警

除了報警外,會否修訂相關法則加強預防開車撞到貓狗的意外發生?

14. 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發出首批虛擬銀行牌照

是只限制發出牌照給本港銀行,還是會開放牌照給銀行及其他商業機構?若是開放牌照,如何決定申請機構是否有足夠資格申請牌照?

不論你又甚麼感想都好,明天依然要在社會中靠自己艱苦爭扎過活。大家看了今年度的施政報告後,有哪些感想?小編的感想是︰今天,香港突然天陰下雨了,一直下個不停,好像上天在哭泣。

#香港 #政治 #施政報告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香港教育

抽水馬桶文章 之 廢繁體字學簡體字?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早幾天寫了一篇文章有關政府高官說長遠要研究是否用普通話教中文,後來令我想起早年好像曾有官員(忘了是否香港的官員)要求廢繁體字而改學簡體字,因此想分享一下對這個「廢繁體字學簡體字」概念的個人看法。

世上的漢字是先有繁體字,後來才有簡體字。說到繁體字,就不得不提許慎的《說文解字》,香港中學中文科曾有這本書的節錄作為課文之一。這本書詳細地寫了繁體字的由來及演變,及把繁體字大致分類為六大類,稱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由於小編「讀得書少」,雖然讀過這本書的節錄,但已忘記了當中細節只能從網上搜集的一些資料加以整埋成以下簡介︰

1. 象形

把視覺化的圖形,用畫畫的方法,將圖形的輪廓形狀及動態氣勢描畫出來成為符號,再演變成文字。

2. 指事

沒有任何肖象畫畫性質或記音性質的完全任意的標記符號,分別有「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基礎上增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而符號與詞義之間未必一定相似或有關係,因此不是全部漢字都是表意文字(表達意思的文字)。

3. 會意

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立的文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4. 形聲

結構由表達近似意義的「形符」(或稱「意符」、「義符」),加上表達近似讀音的「聲符」所構成,因此形聲字的結構是根據讀音和意義來構造。

5. 轉注

分別有「形轉」、「義轉」和「音轉」;形轉即同一部首的字,是同一組轉注字。義轉即同義的字,是同一組轉注字。音轉即聲音相近(如同韻部、雙聲、陰陽對轉、旁轉之類)的同義字,是同一組轉注字。

6.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一些口語詞因為沒有相應的文字來表示,因此找了同音字來表示口語詞的含義。一些難以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來表達的概念,往往使用假借字令那個概念有文字可以表達。

由以上「六書」的簡介可見,每個繁體字在字體構造及字體含意上都有特別的意義,因此繁體字是十分有意思的中國漢字。另一方面,簡體字則是在近代中國所創造的簡化繁體字,是根據某些規則來把繁體字的溝造簡化。簡體字的好處是因為筆劃少了而可以加速地把文字書寫完畢,而壞處是人們不能從簡體字上了解到那個字的含意,因為簡化時沒有保留到字體意義的精粹,更因此而被人貶稱為「殘體字」(殘缺了字體意義的字)。

以英語來說,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分別略見明顯,前者是「Traditional Chinese」而後者是「Simplified Chinese」,前者是帶有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字,後者是簡化了的沒有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字。不知是否因為簡體字實在太簡化了失卻了本身中國文字深遠的傳統意義,因此在「廢繁體字學簡體字」概念被提及後,不只是國外的中國人,甚至是國內的中國人也有不少反對聲音。

而小編個人認為,「廢繁體字學簡體字」這個概念在現今「和而不同」的世界已不適用,應該要繁體字及簡體字並存。若要年青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認識祖國,他們的第一步不是學習簡體字,而是要學習繁體字,因為要年青人由繁體字中學習中國漢字背後深遠的傳統意義,而不要先教年青人學簡體字而令他們凡事「不須理背後的因由或意義,總之不要急,但最緊要快!」的做法。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抽水馬桶文章 之 須研究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優勢?

#香港 #教育 #政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香港教育

抽水馬桶文章 之 須研究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優勢?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香港教育局局長近日表示「中文發展未來會以普通話為主,香港作為一個只有約700萬人口的社會,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需要研究會否令香港失去優勢」,更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不論這高官的說法是否純粹個人意見,還是因為國家想香港年青人多點學習祖國的知識而作出某種解讀,這高官的說法本身在意義上就有幾點不妥。

1. 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令香港失去優勢?

首先,廣東話是香港人的母語,是香港人一直長久以來的地道方言,對世界各國的人來說,廣東話就等於香港的Icon及獨有特色,因此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是不會失去優勢的,反而若廢了廣東話的話,就香港失去了它的Icon及獨有特色,失色不少。

再者,香港學生又不是不學習普通話,以往不是另外有一個科目叫「普通話」是讓學生學習普通話嗎?只是不知是否有關部門下令Cut了而已。若香港人用廣東話教中文會失優勢,就是說學習自己地方方言就會失優勢?但內地很多城市如上海、佛山等,他們也是有學自己地方的方言,這些內地城市又何曾失去了自己優勢?

這個「一字咁淺」的問題,而香港教育局局長卻還需要花時間研究……?會否把研究精力放在如何有效減低香港老師及學生壓力上更為有建設性呢?

2. 香港作為一個「只有」約700萬人口的社會?

「只有」這個詞讓人覺得香港的人口很少,少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步,用這個詞就顯得不妥了。因為香港作為中國的其中一個城市,它地方可能較少,但除地方少以外它很多方面一點也不比很多中國城市少。而且就算香港少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步,也不表示香港人的母語廣東話就不需要尊重,就可以隨意廢掉。正如你爺爺有威嚴,覺得母親變得微不足道了,難道你就可以隨意忘掉她廢掉她不尊重她嗎?

4. 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這一句就太過偏頗不夠中肯了,而且有語病,應該說「普通話學中文將在政府政策下『被成為』主流」。其實,於香港小學普通話學中文不是今天才有,如能成為主流就不用等到今天,而到現在也成不了主流,就是因為它不是成為主流的料子。為甚麼?

首先,當香港的高官們也不能以身作則學好說好普通話,當香港的高官們也不能以身作則讓自己的子女留港讀書以普通話教中文,你又如何有說服力向香港人甚至全中國全世界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其次,若香港的高官們要將「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就不能馬虎了事,他們先要提供足夠培訓及學費資助給中文科老師去學習普通話,要他們去考普通話基準試並要合格,也要提供足夠配套及培訓給中文科老師,才能讓中文科老師有資格有能力去用普通話教中文。但這一來,豈不是令本身就工作繁重的學校老師加重負擔?

而高官們不知道,香港的其中一個長久而來的重要優勢就是以廣東話學習中文,因為對世界各國的人來說,廣東話就等於香港的Icon及獨有特色,若改以普通話學習中文反而會長遠令香港失去原有的優勢。

而高官們不知道,他們自己不懂說普通話也不去學普通話,更一邊讓子女去外國接受西方教育,一邊口說要如何在香港推行「普教中」教育,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何不以身作則,先自己學好普通話再召回自己子女回港到接受「普教中」教育並取得成果後,才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豈不更有說服力?

而我們不知道,可能政府高官未必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為香港好為香港老師和學生好……

#香港 #教育 #政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嬉笑怒罵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街頭藝術表演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幾十年來,香港一直都有不少街頭藝術表演,為香港大眾市民提供不少消閒娛樂,可惜近年香港的街頭藝術表演空間,越來越少,而這一兩年情況尤其嚴重。

在很久以前,香港有一個國際知名的場地 — — — 上環「大笪地」,由於昔日香港普羅大眾的娛樂選擇較少,因此放假空閒時通常會到那兒消遣,那兒除了有不少地道特色飲食攤檔及風水攤檔外,還有街頭藝術表演,因此被稱為「平民夜總會」。除此之外,廟街「榕樹頭」也是昔日香港香港普羅大眾常去的休閒消遣地,那兒同樣也有不少地道特色飲食攤檔、風水攤檔以及街頭藝術表演。當時雖然環境嘈雜,但表演者聲浪尚算克制,因此一直風平浪靜。

到了九十年代,街頭表演者並不只會到上環「大笪地」及廟街「榕樹頭」表演,還會到在週末時到旺角行人專用區及尖沙咀碼頭至文化中心一帶海傍作街頭表演。當時除了上一輩的街頭表演者外,還有為了實踐演藝夢而在街頭表演積累經驗的新一代街頭表演者,間中還會有外國的街頭表演者在那兒「客席」街頭表演。和以前一樣,雖然環境嘈雜,但表演者聲浪尚算克制,因此還是一直風平浪靜。

可惜的是,直到今年年中左右,可供街頭藝術表演的場地一直只餘下廟街「榕樹頭」、旺角行人專用區及尖沙咀碼頭至文化中心一帶海傍這三處公開場地,並沒有增加過其他地方以便定期有街頭藝術表演供香港普羅大眾駐足欣賞的公開場地。

更可惜的是,近一兩年多了不少「新移民大媽」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街頭表演,令一直以來的街頭藝術表演文化被蒙污、誤解及標簽。這些「新移民大媽」和原有街頭表演者的理念本末倒置,原有街頭表演者「以獲取觀眾駐足觀賞、拍掌鼓勵支持為主,得到金錢打賞只是隨緣」,而這些新移民則是「以得到金錢打賞為主,獲取觀眾駐足觀賞、拍掌鼓勵支持只是隨緣」。

由於「新移民大媽」只當街頭表演為「一份在街外工作的售貨員兼職」,售的「貨」不是他們的扯高音兼走音的國語或半鹹半淡廣東話歌藝,而是他們在部分老一輩「阿伯」眼中風韻猶存的「美色」。因此,為了引起那些聽力不好的「阿伯」留意,他們把自己的扯高音兼走音歌藝用喇叭將音量放到最大,去到持續大聲噪音擾民的地步,完全不理會有否影響他人及連累附近的街頭表演者被標簽成他們的同類。他們此舉令附近住客再忍無可忍,引致政府要「殺街」停止多年來旺角行人專用區週末街頭表演活動。

正當部份港人以為「殺街」可把「新移民大媽」表演者如「惡性毒瘤」般切除,他們反而把自己的「惡性毒瘤」威力不斷擴散到尖沙咀碼頭及其他地區,還霸沾尖沙咀碼頭原有街頭表演者的空間及以噪音及不友善態度趕走原有街頭表演者。最後結果是「殺街」變相切除了原有街頭表演者這些「良性細胞」。

即使近年Busking街頭音樂不斷在其他新地方如時代廣場及車站附近空地表演,但仍然受到不少局限引致未能更有效地在香港發展,近日時代廣場更發了禁制令禁止部分人士表演,原因有傳也是因為「新移民大媽」表演過一次而那次太擾民所致,此事令香港的街頭藝術表演空間,變得更加越來越少。

若香港連街頭藝術也未能保住其精粹而受「新移民大媽」亂入令其蒙污、誤解及標簽,若香港連找個公開表演街頭藝術的場地也受到局限沒有支援,試問如何能吸引更多年青人覺得香港會發展藝術從而投身藝術創作呢?香港藝術的未來,令人不敢展望。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香港 #娛樂 #音樂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近期不少年青一代都追捧不同的韓國潮流音樂K-Pop男女團體組合,其次則是日本潮流音樂J-Pop,而曾幾何時,年青一代都追捧的是香港廣東歌潮流音樂。

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香港人可負擔的娛樂比較少,不是看電視或電影、聽收音機便是聽音樂,而當時雖然有不少西方音樂相當流行,但也不能搶去香港音樂的吸引力。當時有不少十分著名的香港歌手如鄧麗君、許冠傑、關正傑、徐小鳳、林子祥、羅文、甄妮、鄭少秋、汪明荃、葉振棠、葉麗儀、張德蘭、陳潔靈、溫拿五虎(譚詠麟、鍾鎮濤等)等,粒粒巨星。他們的歌不但歌曲有旋律、歌詞有故事有意境、歌手唱歌夠功架,加上部分歌曲還是配合電視劇或電影而推出的主題曲,因此能緊扣心弦,灸手可熱,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流行歌曲。

當時黑膠唱碟或卡式音樂帶也不算是很便宜,但不少樂迷為了購買心儀歌手的黑膠唱碟或卡式音樂帶,也不惜節衣縮食儲錢,把買來的「戰利品」不論多少年後也視為珍藏。

在八十年代中期到後期,香港樂壇仍然百花齊放,當時除了已經十分享負盛名的歌星外,還有不少新的著名香港歌星如蔡楓華、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達明一派、太極、BEYOND、葉倩文、關淑怡、林憶蓮、彭羚、陳慧嫻等。此外,當時達明一派、太極、BEYOND等樂隊組合也把溫拿五虎時代興起的樂隊音樂帶向另一高峰。當時卡式音樂帶或雷射光碟還是不很便宜,但不少樂迷仍然為了購買心儀歌手的卡式音樂帶或雷射光碟,繼續不惜節衣縮食儲錢,把買來的「戰利品」繼續不論多少年後也視為珍藏。雖然當時也有不少外國音樂傳入香港如西方、台灣及日本流行音樂,但也不能搶去香港歌星的光芒。

在九十年代初期到中後期,香港樂壇不只百花齊放,還星光燦爛、風光明媚,當時除了不少在七、八十年代已經十分享負盛名的歌星外,也有很多十分著名的香港歌手出道及成名,如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李克勤、許志安、蘇永康、鄭伊健、王菲(王靖雯)、鄭秀文等。而當時的外國音樂如西方、台灣及日本流行音樂,雖然已增加了受歡迎程度,但仍不能搶去香港歌星的光芒。

和之前的年代一樣,當時雷射光碟售價仍然不便宜,但不少樂迷仍然為了購買心儀歌手的雷射光碟,繼續不惜節衣縮食儲錢,把買來的「戰利品」繼續不論多少年後也視為珍藏。此外,當時樂迷的「追星」情況更見白熱化,不但請假追星,還有時為了追星而大花金錢搭的士,甚至為見偶像一見不惜預早通宵「霸位」輪候。

由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後期的這兩代歌星,他們跟早一代歌星相同的是,他們的歌也仍然能保持歌曲有旋律、歌詞有故事有意境、歌手唱歌夠功架這三種要素,他們部分歌曲也仍然是配合視劇或電影而推出的主題曲。而有別於早一代歌星的是,他們唱片公司悉心為他們塑造不同的鮮明的偶像風格及形象也令歌曲增加受歡迎程度,但他們還是以歌取得樂迷歡心多於其個人形象。

到了九十年代中後期到千禧年代,當時成名歌手較以前多,如陳奕迅、謝霆鋒、楊千嬅、古巨基、李克勤、張敬軒、陳慧琳、梁詠琪、許志安、梁漢文、鄭中基、黃耀明、盧巧音、張柏芝、容祖兒、何韻詩、薛凱琪、謝安琪、麥浚龍、方大同、王菀之、吳雨霏、側田、衛蘭、Mr.、RubberBand、At 17、林一峰、Twins、陳冠希、Boy’z等。可惜的是,當時的香港樂壇卻較從前遜色,他們的歌曲只能在香港、內地及台灣走紅,郤很少能像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後期的歌手般紅遍東南亞甚至世界上所有華人地區,因此他們當中只有較早期出道而走紅的才被視為「歌星」,其他未算發光發熱大發異彩則被視為「歌手」而不是「歌星」。而樂迷也較少願意節衣節衣縮食儲錢來買他們的光碟,反而尚有不少「追星」的粉絲。

原因無他,他們的歌大多不再保持歌曲有旋律、歌詞有故事有意境、歌手唱歌夠功架這三種要素,也較少有配合視劇或電影而推出的主題曲;因為整體樂壇氛圍都較為側重的是打造俊男美女的個人形象、包裝、宣傳,不靠形象、包裝、宣傳只靠歌藝反而變成非主流,因此跟隨歌手的是對其偶像形象著迷的粉絲而多於愛聽他們歌曲的樂迷,有時因為歌手一些不顧形象的花邊負面新聞會令他們的偶像形象崩壞粉絲幻想破滅而令追隨者大減。

而到了2011年,因為藝員兼歌手林峰在極少樂迷(這裏指的是愛聽歌的樂迷而非愛形象的粉絲)認同的情況下以《Chok》一曲獲得TVB《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金曲金獎」,當時很多人認為他即是TVB藝員也是某一大型娛樂公司的力捧歌手,從而以政治因素奪得這個一直以來被喻為樂壇其中一個最高榮譽的最佳歌曲大獎,連當事人林峰也覺得自己受之有愧,因而令很多人覺得香港樂壇已死,因為樂壇獎項已不是為了表揚歌曲的好品質而只是淪為公司與公司間的樂壇政治交易。由那時起至2012年,香港樂壇因而像進入「冰河時期」,毫無起色。

到了2014年或之後,香港樂壇雖然有不少新人掘起,如周柏豪、林奕匡、陳柏宇、鄭欣宜、鍾舒漫、泳兒、洪卓立、吳若希、鄧紫棋、吳業坤、許廷鏗、胡鴻鈞、鄭俊弘、馮允謙、連詩雅、王灝兒、Supper Moment、C All Star、Dear Jane、Kolor、SuperGirl等,但在他們當中已更難找到能追貼九十年代中前或更早期的樂壇實力的歌手,更遑論是「歌星」……

此消彼長的是,由九十年代中後期到近年由海外傳入香港的不同音樂衝擊,先是台灣歌星的作品如周杰倫、羅志祥、蔡依琳、楊丞琳等,繼而是J-pop歌星的作品如Smap、嵐(Arashi)等,再而是K-Pop如Super Junior、BTS、Apink等。即使有些唱片公司安排歌手參考台日韓甚至歐美的曲風如MK Pop,也只能「得其形」參考到他人歌曲風格的外表,未能「得其精粹」參考到他人歌曲風格的精粹,作品反而變得更突兀、更不倫不類。

已故資深作曲兼填詞人黃霑曾在自己的博士論文指出,香港樂壇的由盛轉衰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影響如K歌文化令歌曲曲風變成單一商品化,令唱片業不肯培訓新人,只求現賣現買,或以科技修正歌曲令不是唱得之人也能靠包裝宣傳而當上歌手,海外多國開於音樂市場令香港歌曲被變相忽視,盜版問題令人們只買盜版多於正版唱碟等。

而小編則覺得香港樂壇的由盛轉衰並非來自外來市場或盜版衝擊,而是來自香港樂壇本身的變質。請留意,台日樂壇市場並非近年才開放而是早於八、九十年代經已開放,但當時香港樂壇並未因此而失色反而繼續大放光采;而盜版問題也早於卡式音樂帶年代已有,只是近年科技發達令盜版更易。從前因為歌星唱功好實力及根底佳,即使錄製盜版卡式音樂帶,人們仍然願意花更多金錢買正版卡式音樂帶,因為人們覺得那些卡式音樂帶的歌曲是歌星真人錄製無添加任何後期加工修正,視為精品珍藏。近年因為歌手被包裝宣傳變得商品化,不再講求唱功、實力、根底,只講求歌曲推出及回報賺錢速度夠快而只靠科技,唱不得好就以後期技術加工修正,人們因此只覺得唱碟只是一件普通商品,他們會比較正版跟盜版商品,若兩者質素差別不太大便傾向更便宜的盜版商品。

因此小編認為,香港樂壇若要「自己地盤自己救」,便要先由本質入手,歌手先要打好根底唱功基礎才能把歌曲唱好,從而令自己歌曲像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後期的歌星一樣,歌曲家傳戶曉,多年後仍成為流行經典,從而香港樂壇再大放異采,最重要的是,從而令自己不再只是一個站在歌唱舞台上表演對咀扮演唱歌的顏值高「演員」,而成為即使現場真人演唱表現不完美但仍然讓人感到有實力、歌曲依然動聽的真正歌手,甚至是歌星。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香港 #娛樂 #音樂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愛情/香港教育

教與學系列及愛情吹水篇 之 中學生應否談性、談戀愛?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究竟中學生應否談性、談戀愛?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類家長會覺得中學生不應談性、談戀愛,因為覺得中學生思想尚未成熟,過早談性談戀愛會很危險,尤其是女生,所謂「男女共處一室,女方必有損失」,還是先用功求學把書讀好,等入讀大學後思想成熟了才開始考慮談性、談戀愛。

這類家長思想較為傳統,對子女成長較為嚴格,想子女先學有所成,接觸社會有更多的歷練後才談戀愛,深怕子女太年輕尚未成熟而遇人不淑在戀愛上太早受到傷害。可惜若子女處於青春反叛期,會對家長的嚴格管教視為無理專制,父母越管他們越反抗,令親子關係變差,在子女遇人不淑時未必能及時伸出援手阻止。

第二類家長會覺得中學生可以有限度地談性、談戀愛,只要子女懂得平衡戀愛和學業,不影響學業成績即可,只能「發乎情止乎禮」,可以拖手、錫面、親咀等,但不可有婚前性行為接觸。

這類家長相對第一類家長較為開通,認為只要子女把時間心思平衡地分配在戀愛和學業兩方面便可,不會硬性阻止子女在中學時期談戀愛;而這類家長會和子女戀愛前期「約法三章」,勸告子女那些行為可以做(如拖手、錫面、親咀等),那些不能做(如婚前性行為),也會提醒子女要懂得保護自己在適當時候向對象的過分要求說「不」,並會和子女像朋友般和子女分享經驗及客觀分析子女的對象,不會先預設立場去和子女討論,讓子女更易接受他們的意見。

第三類家長較為開放,覺得中學生可以中學生可以談性、談戀愛,只要子女懂得平衡戀愛和學業,不影響學業成績即可,可以拖手錫面親咀,也可有更親密的婚前性行為接觸,但必須做足安全避孕措施。

這類家長相對第一類家長最開通,他們理解子女在青春反叛期會較為血氣方剛(也可能由於自己也經歷過類似情況),除了像第二類家長般開通地與子女相處外,他雖不會主張子女在戀愛時有婚前性行為,但也不會去阻止子女有婚前性行為,他們只要求子女必須在做足安全避孕措施下進行婚前性行為,並在女方意外懷孕時勇敢承擔責任絕不可逃避。

在香港,第一類及第二類的家長較多,始終子女還很年輕並處於青春反叛期,並尚未正式投身社會,未能有足夠能力保護自己及分辦戀愛對象是否對自己認真(當然有時候連戀愛對象自己也太年輕未清楚了解到何謂「戀愛」而只是對性有好奇躍躍欲試),對若面對被迫進行婚前性行為這個誘惑性的危險未能有足夠的反抗能力,萬一意外懷孕也沒有足夠的清醒去面對、分析及處理。在子女的青春反叛期為他們預防可能性傷害,他們覺得即使被子女誤解為專制甚至討厭也無妨。

小編的想法較傾向第二類家長的做法。

小編認為中學生應該去談性、談戀愛,但不一定要在這麼年輕的時期就把性及戀愛「做」出來(即有婚前性行為),除非男女雙方也是在思想及處事上非常早熟的人,並已有足夠準備去預防、承擔及處理婚前性行為帶來的潛在風險(如意外懷孕、非法墮胎引致不育,被傳染而染上性病如愛滋病等)。

因此,小編覺得中學生不只要「好心戀愛」,更要「小心戀愛」。

首先,中學生必須要懂得平衡戀愛和學業,因為學業就好像父母給你的戀愛暫準通行證,學業好的時候父母就和你相安無事,學業差或退步的時候父母就必定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學業失意全是因為只顧談戀愛戀愛累事,若學業原本就一路都不如理想,而再因談戀愛而再走下坡的話,你便會擁有像「日本紅歌星」般的待遇 — — — 被父母像「日本紅歌星經理人」般向你下戀愛禁令,相信這「星級待遇」不是人人想有的。

其次,中學生必須要珍惜愛護自己及戀愛對象,不須因為對性好奇而這麼早去進行婚前性行為,當不願意和對象發生婚前性行為就切記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向對方說「不」。若對方不理你的連番反對而強行進行婚前性行為,或以「分手」或「找第三者和他進行婚前性行為」來要脅令你就範進行婚前性行為,就應該決絕灑脫地和對方分手,頭也不回向前走。原因很簡單,對方既然不顧你的意欲及反對,只是一心想向你發洩對性的好奇及欲望,那對方在思想上行為上就已由「人」退化為為「野獸」,只當你是「獵物」想向你發洩、征服你、佔有你、控制你,那麼對方這個「野獸」就不值得你再向其投放任何感情了,隨對方走去另找下一個「獵物」,放棄對方讓更好的人、真心愛護你的人出現在你面前才是更好的選擇,正如歌手林一峰某首歌曲一樣「The best is yet to come,最好的,尚未來臨」。要留意,「美女與野獸」只是童話,現實中不論男女雙方在感情上遇上「野獸」而不懂去反抗保護自己,就只會是悲劇。

小編不嚴其煩地重申,中學生不只要「好心戀愛」,更要「小心戀愛」,要擦亮眼睛不要和「野獸」談戀愛,不做「Yes Man」、「Yes Woman」在適當時候向對方「Say No說不」愛護珍惜自己才惹人珍愛。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愛情吹水篇 之 理想的愛情
黑色沉默系列 — 愛情吹水篇 之 現實的愛情
黑色沉默系列 — 愛情吹水篇 之「戀」與「愛」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二章 — 「How ? What ? Why ?」和「香港中學教育」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三章 — 「香港家庭教育」父母分類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四章 — 「香港家庭教育」父母分類篇之後續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五章 — 「香港家庭教育」子女分類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六章 — 「香港家庭教育」子女分類篇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七章 — 「香港家庭教育」父母應對不同類型子女分類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八章 — 校園欺凌

#愛情 #情侶 #關係 #Education #教育 #香港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香港教育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八章 — 校園欺凌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學校就如社會的縮影,因此和社會一樣,不論是歷史悠久的傳統名校還是普通的學校,每一間學校也會有惡人及弱者,也會有施虐者及被虐者,只是學校方面很多時候都會選擇曲解校內的校園欺凌事件,甚至對校內的校園欺凌事件視而不見。

校園欺凌主要欺凌主要分為兩種︰老師欺凌學生、同學朋輩欺凌。

讀者可能會疑問︰老師也會欺凌學生?

小編的回答是︰Why not?(為何不會?)若老師在課堂上利用教學去針對欺凌學生,校方及同學有很多時候會在未清楚原委前一面倒的覺得是學生的問題,令受虐的學生更不敢開口向他人求助,因為他們覺得無人可助、孤立無援。

而老師欺凌學生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覺得那些學生資質差但較內向不敢反抗,而他們不想去了解及輔助那些學生,覺得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不要以為我說得太誇張,這些情況在不少中小學都時有發生,尤其是這些師長只會對成績好的學生較為用心、只會對成績差並會在校內惹事的壞學生較上心,因這些好學生、壞學生能對學校及自己的教學「業績」有影響,尤其影響自己平步青雲在校內晉升。

另一方面,同學朋輩欺凌則較師長欺凌普遍及「多元化」。若某些同學「幸運地」成為被欺凌者,他們輕則會在校內及社交平台上被改綽號加以取笑或背地裏被人說壞話;重則會在校內受到欺凌者各種欺凌,小編曾聽過有學生試過在校內被人當怪物在走廊經過身邊時會被刻意大動作地彈開,收過有死亡暗示的聖誕卡,在體育課後在更衣室發現自己的皮鞋被踢爛還踢在暗角處,在分組功課時被孤立,課本文具或計數機被弄污、弄壞甚至弄掉,在被師長在課堂上表揚時得到其他學生的連串此起彼落越叫越大聲的「噓」聲,被夾到廁所困在廁格,被集體圍毆虐打甚至被迫脫光衣服拍影片……還有很多林林種種五花八門的同學朋輩欺凌「招數」在不少學校每日「上演」。

誇張?一點也不誇張。更誇張的是,不少學校及老師面對同學朋輩欺凌,即使親眼見到也大多選擇視而不見,主張學校不會存在欺凌問題,或主觀地覺得「少數服從多數」 — — — 這麼多學生欺凌那位學生,應該是那位學生有問題;直到有學生受到嚴重傷害致需要入醫院治理或產生心理情緒病,被傳媒報導採訪,也只會一直對外主張學校不會存在欺凌問題,原因無他,保住學校名聲比保住個別學生要緊。

對於欺凌別人的老師或學生來說,欺凌事件只是他們人生中其中一件小事,當事過境遷就會很快不把欺凌事件放在心上。而對於被欺凌的學生來說,他們面對同學師長欺凌卻難以向人啟齒求助,怕人們不諒解不援助而不能停止被欺凌之餘還加倍受到欺凌。他們有些較堅強的只能默默啞忍默默等待到欺凌者自行收手甚至自己從學校畢業為止;有些不大堅強的會持續發惡夢受到欺凌,對回到學校上學產生恐懼抑鬱,甚至對和別人相處產生恐懼抑鬱,不知別人何時會心血來潮欺凌他們,更不想離開自己的家因覺得自己只有外出就不會被欺凌。不論被欺凌者堅強與否,被欺凌的經歷會一直深印在心中成為一條永久不能磨滅的刺,輕則長大後對任何人較疏離,相處永遠保持一定距離,重則形成心理病情緒病,甚至成為欺凌者以暴易暴,以為變成欺凌者才是保護自己的唯一「王道」。

為何會出現校園欺凌?
正如文章開始所講,學校就如社會的縮影,因此和社會一樣,每一間學校也會有惡人及弱者,也會有施虐者及被虐者。而施虐者欺凌他人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以為自己是權威要其他人盲目順從,有些因為要以武力宣示自己比人強大優勝,有些因為不懂妥善表達自己不滿而付諸暴力,有些因為對方先挑釁自己而加重還擊,有些因為單純的對要欺負的人看不順眼想主動教訓他們,有些更只是因為純綷生活太無聊太悶而想隨機找個人來欺凌發洩自己的悶氣。

另一方面,學校對校園欺凌的忽視甚至視而不見變相加持了校園欺凌在學校持續甚至蔓延。學校為了校方聲譽,也為免一些有權有勢的欺凌者家長的煩擾性投訴及反指控被欺凌者弄虛作假,而選擇把校園欺凌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 — — 把欺凌事件這「大事」當成是只是同學間玩而嬉戲般「小事」,是沒甚大不了的事(無事)。校方此等做法變相令欺凌者以為可利用學校聲譽及家長在背後撐腰而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凌其他同學也不會有人正視問題,令欺凌問題在學校成為約定俗成不會如何認真處理解決的問題。

學生可如何面對校園欺凌?
學生受到欺凌覺得沒有安全感難以向人啟齒的無助感受是可以理解的,學生必須自己不斷向信任的人如家長、老師、社工呼喊求救,才能令信任的人知道他們正在難受地忍受著欺凌的傷害。學生若大聲呼喊求救一次並未有效,千萬不要放棄,要一直大聲呼喊求救到有人認真注意問題為止。因為真正能夠到學生的只有學生自己不斷大聲疾呼求救讓校方不能裝作不知故意忽視。

家長、老師、學校可如何處理校園欺凌?
學生的家長在學生向他們求救後,切勿忽視問題,以為只是老師同學間的開玩笑太過火而不去處理,錯過了幫助學生的時機。他們應細心聆聽觀察子女的情況,必要時須陪同學生回校並要求校方正視問題,雖然校方未必會立即有所行動,但必須向校方表明自己不會對子女受欺凌問題而漠不關心,會注視事情發展及並再在有需要時再次發聲,對校園欺凌事件起到一些阻嚇作用。

老師對待學生時也要一視同仁,切忌先入為主覺得「成績好的學生及操行好的學生就絕對不會成為欺凌者,學生被欺凌必定是學生自己本身有問題」,不能厚此薄彼地關心一些成績好的學生,要知道「世事從來無絕對」,任何學生不論成績高低不論日常表現如何都會有機會成為欺凌者,而被欺凌的一方不一定是有問題才會被欺凌,可能只是成為隨機的被欺凌者。老師也不可對平凡的學生漠不關心甚或向他們施以欺凌,要謹記老師的本職是盡心盡力教導每一位學生,而不是欺凌學生。當老師收到欺凌問題的投訴時,必須盡快嚴正處理,不能視而不見,否則會間接造就欺凌問題惡化及蔓延。

學校對待校園欺凌事件時切忌採取保住學校名聲比保住個別學生要緊的想法,一律對欺凌事件硬生生地壓下去不去處理,妄想事件會很快不了了之,因為有時事件看似「不了了之」實則在暗地裏不斷發酵惡化,到再去想認真處理時已來不及了,名聲也變相更嚴重地受損了。學校應在收到校內有欺凌事件的?報後,立即低調並認真地去處理事件,不能因為忌諱欺凌者的有權有勢家長或校方名聲而把欺凌曲解為同學間的嬉戲去不作處理。

政府如何處理校園欺凌?
政府教育部門應加強學校對處理校園欺凌的支援,並應要求學校須向部門反映?報校園欺凌事件。社會也應正視欺凌欺壓問題,不能把校園欺凌問題當成普通的校園生活家常便飯而掉以輕心,因為掉以輕心隨時釀成無可挽救的悲劇。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二章 — 「How ? What ? Why ?」和「香港中學教育」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三章 — 「香港家庭教育」父母分類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四章 — 「香港家庭教育」父母分類篇之後續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五章 — 「香港家庭教育」子女分類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六章 — 「香港家庭教育」子女分類篇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學與教第七章 — 「香港家庭教育」父母應對不同類型子女分類篇

#Education #教育 #香港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嬉笑怒罵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上一回約略介紹過香港由七、八十年代到近年的追劇文化變遷,今回討論一下為何會有此變遷。

其實觀眾的口味從沒有太大改變,在追看劇集時還是著重劇集有否以下的特性︰

1. 「貼地」(貼近觀眾生活)

舉個例,講述豪門爭產的劇集有時未必能較講述普通平民生活中的如何面對在家庭及工作上種種矛盾及困境、如何面對壓迫及反擊的劇集留得住觀眾。

原因是︰世上豪門人士多還是普通平民多?而看劇集的豪門人士多還是看劇集的普通平民多?你懂的!
觀眾與其看一些自己遙不可及的生活的劇集,還不如看一些貼近自己生活的劇集;這也是為何無線電視的處境劇由《真情》到《愛、回家之開心速遞》也一直能維持一定的觀眾群,看過處境劇的觀眾就算不記得劇情都不會忘記《真情》裏的「善姨、叉燒炳」、《愛、回家》的「馬氏一家」、《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的「大小姐與送水輝」及「熊心如與龔燁」。

2. 有共鳴

舉個例,當年日劇《半澤直樹》播出時為何仍能在香港已開始流行韓流的情況下突圍成為熱話一段時間?

因為劇集講述男主角如何面對上司以至公司高層的種種黑幕並為自己死去父親討回公道的故事;當中大奸角訓斥下屬的失策時的一句「下屬的功勞由上司來領,上司的黑鑊由下屬去承擔」說出了不少「打工仔」敢怒不敢言的心聲,而男主角的一句「以牙還牙,加倍奉還」更是令劇集成為熱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這句正正是不少「打工仔」及受壓迫的人想說想做的心聲!

又例如,近年為何其他規模較少的電視台播出的網絡劇如《選戰》、《警界線》、《導火新聞線》、《來生不做香港人》、《反黑》等為何較為被觀眾討論多於其他香港電視劇集呢?就是因為規模較少的電視台更能大膽創新去製作一些較新穎的題材,並且劇情能補捉觀眾心理,引起了當時觀眾對一些不平事的感受所產生的共鳴。

再例如,近年無線電視劇集《不懂撒嬌的女人》為何會叫好叫座有號召力呢?而《BB來了》這部家庭小品劇集為何會有好口碑呢?而《降魔的》這部破格題材劇集為何會有好口碑及將會推出續集呢?因為整個配套(劇情、角色設計、選角、場景佈局等)都能吸引觀眾一直追看下去。當中尤其以《不懂撒嬌的女人》最為突出,因為劇集打破了當時無線電視的一些固有規律及悶局一陣子,可惜之後推出的劇集好像有點無以為繼。

更例如,為何香港劇集《宮心計》系列、內地劇集《後宮甄嬛傳》、《延禧政略》等宮廷鬥爭劇為何會吸引觀眾追看呢?因為劇集中的各女主角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等正正能引起不少「打工仔」的共鳴,試問這班「打工仔」們每日又何嘗不是上演一幕幕大大小小的現實版《宮心計》、《後宮甄嬛傳》、《延禧政略》呢?

3. 能讓人「FF自high」(有代入感及幻想空間)
好看的劇集有時會令觀眾「FF自high」(有代入感及幻想空間),把自己代入去劇集或角色內,跟劇集同步。

例如觀眾會希望《EU超時任務》中的男女主角「渠頭」和「Madam Ling」能開花結果;觀眾會為《不懂撒嬌的女人》中的男女主角「Saving」和「Cherry」沒有開花結果而可惜;觀眾甚至會幻想身邊可有《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的「大小姐」、「熊心如」、「送水輝」或「龔燁」;甚至曾幾何時,觀眾會因為太投入追看劇集《男親女愛》,一度幻想地以為作為男女主角的「Do姐」鄭裕玲及「子華神」黃子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男女朋友。

有時觀眾覺得港劇的代入感及幻想空間不足,幾十年來先後從台劇、日劇、內地劇或韓劇去尋找其他更多的劇集代入感及幻想空間。

有代入感、有幻想空間,觀眾自然會追下去,因為某程度上……觀眾代入後感覺劇集自己也有份!

最後小編對香港人追劇文化變遷的結語是︰

香港人對劇集的口味未變,還是追求上述三種特性,變的只是「劇集的味道」 — — — 劇集的質素及帶給觀眾的感覺。好的劇集未必一定叫座到能有高收視、開拍續集、長劇或系列劇集,但好的劇集一定能有好口碑,直至多年後仍不會被觀眾遺忘。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香港 #娛樂 #劇集 #流行文化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