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57 Articles

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港鐵四線故障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今早對很多「打工囝囡」來說,又是一個「心中粗口千千句」的一個早上,事緣今早港鐵有4條地鐵線故障,當中有3條地鐵線幾乎是同時故障,有消息指原因可能和前一晚半夜的訊號系統測試/更換有關。

由於「跪低」故障的那4條地鐵線是很多「打工囝囡」上班必用的繁忙地鐵路線,因此很多市民需要臨時改為搭乘巴士或小巴等交通工具,令原本已經水泄不通的陸上交通更為濟塞;而因為工作地點不便改為搭乘其他交通工具的「打工囝囡」,則唯有在地鐵站內做七等人︰等運到、等故障完畢、等車站擠堤完畢、等上車、在車內漫長地等地鐵到達目的地那一站、等下車、等著被不仁道的公司扣勤工獎或指責遲到。

這次事件和之前強勁颱風「山竹」吹襲的結果一樣,今次事件做成交通大癱瘓;但這次事件和之前之前強勁颱風「山竹」吹襲的原因不一樣,後者是天

災,前者是人禍。

眾所周知,港鐵已不是第一次在「返工、放工」繁忙時間發生嚴重故障,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而且這次前所未有的大故障也帶來很多「黑色問號」。

為何明知系統測試甚至更換系統必定會帶來一定風險,但還要選擇於返工返學的平日晚上半夜來處理?

為何不選擇避過「返工、放工」日子於週六半夜來處理?

難道是怕會影響週末在港遊玩的遊客的寶貴時間去塞車等車,間接影響他們對香港印象而選擇平日半夜處理?

那麼,香港「打工囝囡」的時間就比較不太寶貴嗎?

特首及高官們真的「純真」地覺得,只要特首說一聲「希望體諒」,老闆們就真的個個也會體諒員工而不借題發揮、不扣勤工、不作其他處分嗎?

港鐵近年不斷接連有故障,並且一次比一次頻密、一次比一次嚴重及波及甚廣,為何政府還要批準港鐵加價?

難道是要長期受連累的「打工囝囡」們為他們的事故及補救措施而「埋單」捱貴車費補貼港鐵嗎?

這樣公平嗎?

對不起,小編忘記了,這世界從來是不公平的,尤其是現今的香港。讀者們只能繼續每天「博彩式」地希望自己好彩不要撞正港鐵「又」有故障而跪低令你們再遲到了。

#香港 #社會觀察 #生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屋邨文具店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截至2018年7月,香港共有242個公共屋邨,但並不是每條公共屋邨也會有一間屋邨街坊文具店。

從前當政府還是直接管理公共屋邨的時候,屋邨街坊文具店好像便利店一樣,每條屋邨總有一間在左近,有些屋邨甚至有多於一間屋邨街坊文具店。每間屋邨街坊文具店內除了有林林種種的文具外,有些還有小學練習及其他各式各樣的玩具可供選購,在不同的節日期間還會出售有節日特色的玩具,令屋邨街坊文具店儼如為小朋友而設的百貨店。由於政府所收的租金當時尚算合理,令屋邨街坊文具店內的物品能一直維持價廉物美,因此一直又不少媽媽及學生們去光顧,讓屋?街坊文具店能賺取一些毛利賴以在屋邨生存,為屋邨內居民提供方便。

可惜,近年隨著領展(以前名叫「領滙」)及一些私人機構管理部分公共屋?商場,為了增加租金收入及在商場內引入較大規模的商店,使用大幅加租到非小店能負擔的地步,或強烈要求租戶自費大花金錢為所租的店舖進行裝修等手段,讓一直以售賣生活必需品來賺取毛利賴以在屋邨生存的本土屋邨小店再也不能維持下去紛紛結業「被離場」,連屋邨街坊文具店也不能倖免。

由於公共屋?商場的潛在客戶多為公共屋邨居民、平民街坊,極少有「公屋富戶」,他們可負擔的購買力有限,因此在商場引入一些較大規模的商店後,除了飲食店外其他店舖的銷情一直淡靜沒甚起色;部分引入的商店更因為持久的銷情不理想而結業,在店舖無人承租的情況下,不少領展(以前名叫「領滙」)管理的公共屋邨商場均出現「吉舖」(未能出租的店舖),結果令領展(以前名叫「領滙」)的長遠租金收入未能增加。套句長輩的話就是說︰管理公共屋邨商場的領展(以前名叫「領滙」)及私人機構的「如意算盤打不響」了。

小編個人認為,短期要有收入增長是重要,但也不可忽視屋邨的購物生態及長遠屋邨商場的發展平衡,凡事只要不能保持平衡就不能把事情做好。領展(以前名叫「領滙」)及私人機構與其著眼於眼前短期的可觀租金收入,卻長遠因為租戶流失不流入而變相少了收入,不妨像以前未管理的時候般向租戶提供合理的租金水平,讓本土屋邨小店能在公共屋邨商場「重生」,讓公共屋邨居民有更多價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可供選購,也讓本土屋邨小店能得以維持生計,長遠令管理公司有穩固的收入,而當租戶收入增多時又可根據實際情況和租戶有商有量地商討合理加租,更為刮算。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電影變遷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街頭藝術表演變遷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購物文化變遷

#香港 #文化 #生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購物文化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由行街購物到安在家中於網上購物,香港的購物文化變了不少。

以前在沒有網絡購物的年代,人們一有空閒時間就會約三五知己出外行街購物娛樂一番。商場內有很多不同類型的商店售賣貨品,想買衫褲鞋襪的有服裝店及鞋店,想買手袋帽子的有手袋及帽子店,想買銀器手飾的有銀器手飾店及金舖,想買藥庄品的有藥房、藥庄店、便利店,想買其他雜貨的有超級市場、糧油雜貨店及士多,想食好東西的可以去「掃街」買各種不同的小食或到各種食店消費,想做文青買書的可以去書店,想買精品玩具的可以去精品玩具店,想買電子零件產品的可以去電子產品店……當時行街購物不只是一種娛樂,還是一種樂趣。

後來越來越多內地不文明的遊客自由行來港「鳩烏」(普通話購物的譯音),不是手挽著一袋二袋每日在街上「攝位潛行」左穿右插,就是拖著行李箱在街上橫衝直撞每日上演「頭搖又尾擺,飄移境界」,將行李箱胡亂「飄移」,即使撞到別人甚至輾過別人的腳也不會道歉反而要人家包容,而且態度不良、漠視周圍其他人的感受、總日隨時隨地大呼小叫的交談。他們的行徑不只令小部份相對文明得多的內地同胞遊客蒙冤被一同標簽為「漚客」(台灣用語,讀音為「奧客」),也令很多外國遊客被他們嚇怕而卻步少了來香港旅遊,還令香港商店的種類變得單調化大多變為金舖、藥房、藥庄店並只以內地遊客為目標客戶群,更令香港人不再覺得行街購物是一種娛樂或樂趣。甚至可能是一種「受罪」……

與此同時,網絡購物的興起,令到不少香港人都轉為於網絡購物或網上代購代替行街購物,因為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於網上購買大部分他們想買的貨品,而且價錢較同類的實體商店便宜,雖然間中會因為一些不良的網店店主售賣貨不對辦的貨品甚至是假貨而「中伏」蒙受損失,但無損香港人以「粗粗地用住先」的原則於淘寶、天貓、樂天等購物網站「血拼」買便宜貨品或網上找人代購外國貨品,令香港進入網絡購物的年代,更少香港人進一步減低行街購物的意欲。

究竟如何能扭轉香港人不再在港行街購物而只會在外國旅遊時才行街購物的心意呢?

小編則認為,很難……要令香港人重燃在香港行街購物的心意,先要街上不再單調化只有金舖、藥房、藥庄店,但這個想法只能是「痴人說夢話」。店舖業主大多只會逆市加店舖租戶的租金,而不肯減價把舖位租給租戶開設金舖、藥房、藥庄店以外的小商店,因為怕沒有賺少了金錢。而租戶雖然心裏想著做生意「個個都北望神州,唔通個個都想北望神州咩」,但也因為礙於要同時兼顧「捱貴租」(被迫氶受貴租金)、守業及賺錢,較少會再賣一些平民化商品,大多只會賣大部份內地旅客會買的貨品來「維皮」(維持生計),即只會開設藥藥房、藥庄店,不會再能夠吸引大部分香港人在本土行街購物消費。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電影變遷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街頭藝術表演變遷

#香港 #文化 #生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嬉笑怒罵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電影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大家近年到戲院只愛看「西片」(歐美電影)、「韓片」(韓國電影)、「台片」(台灣電影)甚至已不去戲院看電影,改為用自己方法上網收看歐美日韓電影。而在約十幾二十年以前,大家還愛到戲院看「港產片」電影,究竟香港「港產片」電影在約二十年間變了甚麼,讓觀眾再提不起興趣?

70年代

由邵氏電影公司出品、楚原執導的綜合式喜劇電影《七十二家房客》成為香港第一部「港產片」;由於電影內容寫實反映出當時普羅大眾的日常生活及生活迫人的心聲,令觀眾有所共鳴而深得觀眾喜愛,票房獲得佳績。

後來電影界一門三傑的「許氏兄弟」(演員/導演/編劇許冠文、演員/歌手許冠傑和演員許冠英)製作「港產片」喜劇電影《鬼馬雙星》叫好叫座,更有破記錄的高票房,全因為電影的忠旨︰由忠誠的年輕人拍攝的電影與你在一起(Films by devoted young people with you in mind.)。其後的《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等喜劇電影也屢破電影高票房記錄,當中電影《半斤八兩》更打敗同期不少高質素西方電影如《星球大戰》、《教父》、《大白鯊》、《超人》等成為票房冠軍。

而不得不提的是傳奇功夫巨星李小龍,他把「港產片」功夫動作電影帶到世界發揚光大。他主演的「港產片」電影《唐山大兄》、《猛龍過江》等,令世界認為李小龍等於中國功夫、李小龍等於香港動作電影、香港動作電影不容忽視;除了讓他成為首位華人進軍荷里活外,更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為香港後期成為「東方荷里活」打好基礎。

而到了70年代尾,功夫影星成龍冒起,繼續延續「港產片」電影的功夫熱。而當時也引入了少量的西方電影如「金剛」。

80年代至90年代

香港電影界在80年代至90年代開始人才輩出,電影題材開始多元化(喜劇、文藝片、古裝武俠片、靈異片、動作片等),因而開始了香港電影的盛世。

單單是說導演及影星名單,已是星光燦爛,位位各有實力各有千秋︰

導演有關錦鵬、唐基明、林德祿、劉觀泰、嚴浩、王家衛、王晶、甘國亮、杜琪峰、楊凡、徐克、爾冬陞、陳果、梁立人、劉偉強、張艾嘉、章國明、黃百鳴、冼杞然、吳宇森、許鞍華、唐季禮、張婉婷、羅啟銳、岑建勳、張之亮、方育平、陳可辛、陳嘉上、陳德森、陳友、施南生、羅卓瑤、劉國昌、張堅庭、譚家明、高志森、文雋、林嶺東、徐小明、劉鎮偉、程小東、鄭丹瑞、馬楚成、馬偉豪等。

影星有周潤發、黎姿、成龍、林正英、狄龍、鐘鎮濤、李連傑、任達華、萬梓良、吳孟達、周星馳、黃百鳴、劉德華、金城武、劉青雲、劉松仁、吳鎮宇、吳耀漢、馮粹帆、張國榮、張學友、梁家輝、梁朝偉、洪金寶、鄭丹瑞、鄭則仕、黃秋生、曾志偉、林子祥、岑建勳、泰迪羅賓、許冠文、許冠英、許冠傑、苗僑偉、元彪、呂良偉、黃子華、黃日華、陳百祥、陳百強、黎明、郭富城、鄭伊健、鐘楚紅、鄭裕玲、張曼玉、王祖賢、汪明荃、沈殿霞、張艾嘉、林憶蓮、林青霞、吳君如、毛舜筠、馮寶寶、葉童、葉玉卿、袁詠儀、關芝琳、夏文汐、利智、邱淑貞、葉德嫻、吳家麗、梅艷芳、楊紫瓊、張敏、羅美薇、劉嘉玲、趙雅芝、蕭芳芳、羅蘭、黃韻詩、王小鳳、周慧敏、林建明、李麗珍、李嘉欣等。

此外,一些成人電影(色情電影、血腥暴力電影等)及非主流電影也開始在香港冒起,令香港電影在當時能雅俗共融、多姿多采。

千禧年代

香港電影界在千禧年代已後勁不繼,少了投放在電影的資金,少了一些能和當年電影盛世並駕齊驅的好題材,少了新的台前幕後電影從業員入行,而政府也少了支援。

近年投資者越來越覺得投放電影是「高付出,但電影未必有高票房而未必有高回報」的投資,對他們來說可能更賭博「下重注搏一搏」一樣,因為電影既要有好的題材及吸引的情節、又要有知名度高有號召力的影星參與、又要有好的幕後功臣打造、有時更要有政府部門的配合,才能吸引觀眾購票入場支持,成本當然是代價不菲,回報成果自然不可預計,因此近年能「跑出」的有好口碑又賣座的電影很少。

近年電影題材較少劇力萬鈞的味道及較少有深度,反而是有點略嫌浮誇,有些更是被認為是「摧毀經典」的負評電影,能吸引觀眾購票進場及一看再看的電影很少。即使是一些有劇情有深度的電影,但因為沒有知名度高有號召力的影星參與而失色不少。面對香港電影界的前景多變,一些原本對電影有憧憬的年青人可能因此卻步。

此外,政府缺少支援也對電影業有所影響,從前香港電影較多會有香港實景拍攝,而近年香港電影較少可以香港實景拍攝而需花成本搭建近似實景的廠景拍攝,因為要申請實景拍攝往往會面對不少審批關卡。而有時因為政府過份敏感,令到一些電影題材或情節不能拍,甚至連電影幕後人員儲存道具也會被當成管有偽紗(詳情參考新聞︰http://hd.stheadline.com/news/realtime/hk/1326594/)。同時,面對新穎及多元化的外國荷里活電影及韓國電影等的衝擊,令備受局限的香港電影更見黯然失色,在多方限制及缺少支援下,香港電影從業員只能靠自己艱苦爭扎求存。

有人說香港電影市道不佳是因為盜版倡狂,有人說香港電影市道不佳是因為太過著重香港本土特色……

小編覺得,不論是樂壇還是電影市道不濟都不要一味只推說是因為盜版而不去研究處理本身存在的問題,香港樂壇不濟是因為變了質,香港電影亦然。近年不少香港電影為了資金而和內地合作製作「中港合拍片」電影,令到電影內容因為中國資方的要求而變得「內地化的香港特式」而令香港觀眾及部分外國觀眾心中的香港特式有落差而不合口味不太接受,最多只能內地旅客入場支持。而香港電影之前之所以開創盛世就是因為那時的電影有香港本土特色又多元化,若香港電影沒有本土特色,那還算是「香港電影」嗎?若要「香港電影」再度「發圍」,只能從根本出發去探討如何能像80至90年代那樣拍攝出帶有「香港本土原味道」而有深度及吸引力的電影,否則只能「不復當年勇」。

近日特首在施政報告說投放10億在電影界去發展及吸引新人入行,且看政府及電影界會如何運用此10億去把香港電影做得更好。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香港 #娛樂 #電影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施政報告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大家看了今年度的施政報告後,有哪些感想?很好、不錯?自己有受惠?感覺到特首的「盡力做到最好」?中肯?「到喉唔到肺」?偏頗?「好過冇」?沒有受惠?以下是小編對施政報告重點的一堆迷思、一些「黑色問號」︰

1. 大嶼山填海,推行「明日大嶼」計劃,在東大嶼發展逾千公頃人工島

一如所料,特首在市民一片非議聲中提出在大嶼山填海來增加建屋土地。比起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及收回鄉郊棕地,是否如輿論所說,特首捨難取易,因為使用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用家們及佔有棕地的鄉紳們的反對聲及壓力較普通平民的爭議聲更有威力,更不能忽視,因此增加土地政策只能如此呢?

另一個迷思是,受影響的大嶼山自然生態,政府會如何處理?交通及醫療等配套一直有限,未知將來會否增加多點機建或民生配套於大嶼山,或提供更多居住優惠,用來吸引更多人居住呢?

2. 全面禁止電子煙及其他新煙草產品

施政報告說此舉是為了保障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而做。若是如此,吸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煙草也會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健康,為何不全面禁煙而只禁電子煙及其他新煙草產品呢?因為電子煙的包裝上沒有列明兒童及青少年禁止吸食?還是如輿論所說,為了保住香港煙草商每年「進貢」的稅收而選擇「放生」?那是否對此舉引致吸食電子煙的成年人沒能再買電子煙而有所不公?

禁煙這個做法是好的,但若只是為保障某些納稅人而「選擇性禁煙」更把一些容易受人非議的說法作為禁煙理由則有點不太穩妥。

3. 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4變7:3,日後開拓新增土地,7成用作公營房屋;研究在房協旗下的單位,讓長者免補地價「大屋換細」,若全家都年滿70歲而又正在住大公屋單位的長者家庭,若肯搬到較小或翻新單位就終身免租

這個稍稍調整的比例,真的能夠有效舒緩緊拙的公營房屋供應?

要全家都年滿70歲的老人家「大屋搬細屋」,會否做到可以搬到原來所住大廈?還是要老人家搬離所熟悉大廈,年老才要重新適應新環境、新生活、新鄰居?會否提供免費搬運等配套給老人家?真的能切實做到「終身免租」,保證下任或之後的特首不會更改政策而不再「終身免租」?

4. 取消強積金對沖新方案,延長補貼期及補貼金額至293億港元

這個對「打工仔」來說是否公平及足夠保障他們的離職遺散賠償不再受剝削?

5. 重提工廈活化,包括容許整幢改裝為過渡性房屋

之前也曾提出過工廈活化政策但不成功,這個新政策會否有點「換湯不換藥」?還是和之前不成功的政策有分別?會否像以往那個不成功的政策一樣需要經過很多層的審批?

6. 將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公務員即時生效,私營機構的女職員則需等到明年)而政府補貼增加的4星期的各機構企業薪酬開支至上限36822港元、男士侍產假由3日加至5日

機構的女職員要明年才有14星期法定產假是因為不想影響每年度向私營機構徵收的各項稅收的計算,而處理政府旗下的公務員法定產假則相對較易處理?那為何不統一地明年才實施而令人覺得「公務員就可優先處理」呢?

男士侍產假為何不加到7天而只是5天呢?是如輿論所說因為資方大力反對?若男士侍產假所放的那5天剛好是星期一至五便連接2個週末變相有11天,已十分優惠而不需多放2天?覺得老闆們往往就能那麼康慨地「剛好」放員工那5天是星期一至五?

7. 豁免專營巴士用政府隧道收費、減西隧收費加紅隧及東隧收費、續港鐵沙中線建設

汽車使用紅隧及東隧而不用西隧就是因為西隧「過海」相對太過轉折不便,明白加價減價不能太多,「減西隧、加紅隧及東隧」真的能舒緩紅隧及東隧車流,分流到西隧?還是西隧減價不足以令汽車選擇不便的「過海」方法,變相捱貴隨道費或市民「被轉嫁」更貴的車資?

8. 中小學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

雖然此舉能提升教師的專業標簽,但能否有效提升教學水平及早已冷卻的教學熱誠,令教師不再「只是打份工」?

9. 為某年齡的女學童免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是否能覆蓋所有中小學的女學童還是只是受惠於部份年級的女學童,若只受惠於部分年級女學童,以哪些準則來決定適合年紀的分水嶺?

10. 年滿65長者睇牙有資助

是增加長者醫療券的覆蓋至牙科及加大長者醫療券金額,還是只是提供部分有限度的援助?

11. 提出運用25億港元,協助市民維修舊樓升降機

25億港元是一次性開支?是否足夠讓全港大廈檢查及維修升降機?

12. 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港元,培育人才和提升港產片製作,拓展市場及觀眾群

10億港元是一次性開支?除了注資外,是否也會提供配套支援或優化公共場地的拍攝申請的審批流程?

13. 修例開車撞到貓狗要停車報警

除了報警外,會否修訂相關法則加強預防開車撞到貓狗的意外發生?

14. 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發出首批虛擬銀行牌照

是只限制發出牌照給本港銀行,還是會開放牌照給銀行及其他商業機構?若是開放牌照,如何決定申請機構是否有足夠資格申請牌照?

不論你又甚麼感想都好,明天依然要在社會中靠自己艱苦爭扎過活。大家看了今年度的施政報告後,有哪些感想?小編的感想是︰今天,香港突然天陰下雨了,一直下個不停,好像上天在哭泣。

#香港 #政治 #施政報告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香港教育

抽水馬桶文章 之 廢繁體字學簡體字?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早幾天寫了一篇文章有關政府高官說長遠要研究是否用普通話教中文,後來令我想起早年好像曾有官員(忘了是否香港的官員)要求廢繁體字而改學簡體字,因此想分享一下對這個「廢繁體字學簡體字」概念的個人看法。

世上的漢字是先有繁體字,後來才有簡體字。說到繁體字,就不得不提許慎的《說文解字》,香港中學中文科曾有這本書的節錄作為課文之一。這本書詳細地寫了繁體字的由來及演變,及把繁體字大致分類為六大類,稱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由於小編「讀得書少」,雖然讀過這本書的節錄,但已忘記了當中細節只能從網上搜集的一些資料加以整埋成以下簡介︰

1. 象形

把視覺化的圖形,用畫畫的方法,將圖形的輪廓形狀及動態氣勢描畫出來成為符號,再演變成文字。

2. 指事

沒有任何肖象畫畫性質或記音性質的完全任意的標記符號,分別有「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基礎上增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而符號與詞義之間未必一定相似或有關係,因此不是全部漢字都是表意文字(表達意思的文字)。

3. 會意

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立的文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4. 形聲

結構由表達近似意義的「形符」(或稱「意符」、「義符」),加上表達近似讀音的「聲符」所構成,因此形聲字的結構是根據讀音和意義來構造。

5. 轉注

分別有「形轉」、「義轉」和「音轉」;形轉即同一部首的字,是同一組轉注字。義轉即同義的字,是同一組轉注字。音轉即聲音相近(如同韻部、雙聲、陰陽對轉、旁轉之類)的同義字,是同一組轉注字。

6.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一些口語詞因為沒有相應的文字來表示,因此找了同音字來表示口語詞的含義。一些難以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來表達的概念,往往使用假借字令那個概念有文字可以表達。

由以上「六書」的簡介可見,每個繁體字在字體構造及字體含意上都有特別的意義,因此繁體字是十分有意思的中國漢字。另一方面,簡體字則是在近代中國所創造的簡化繁體字,是根據某些規則來把繁體字的溝造簡化。簡體字的好處是因為筆劃少了而可以加速地把文字書寫完畢,而壞處是人們不能從簡體字上了解到那個字的含意,因為簡化時沒有保留到字體意義的精粹,更因此而被人貶稱為「殘體字」(殘缺了字體意義的字)。

以英語來說,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分別略見明顯,前者是「Traditional Chinese」而後者是「Simplified Chinese」,前者是帶有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字,後者是簡化了的沒有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字。不知是否因為簡體字實在太簡化了失卻了本身中國文字深遠的傳統意義,因此在「廢繁體字學簡體字」概念被提及後,不只是國外的中國人,甚至是國內的中國人也有不少反對聲音。

而小編個人認為,「廢繁體字學簡體字」這個概念在現今「和而不同」的世界已不適用,應該要繁體字及簡體字並存。若要年青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認識祖國,他們的第一步不是學習簡體字,而是要學習繁體字,因為要年青人由繁體字中學習中國漢字背後深遠的傳統意義,而不要先教年青人學簡體字而令他們凡事「不須理背後的因由或意義,總之不要急,但最緊要快!」的做法。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抽水馬桶文章 之 須研究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優勢?

#香港 #教育 #政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香港教育

抽水馬桶文章 之 須研究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優勢?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香港教育局局長近日表示「中文發展未來會以普通話為主,香港作為一個只有約700萬人口的社會,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需要研究會否令香港失去優勢」,更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不論這高官的說法是否純粹個人意見,還是因為國家想香港年青人多點學習祖國的知識而作出某種解讀,這高官的說法本身在意義上就有幾點不妥。

1. 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令香港失去優勢?

首先,廣東話是香港人的母語,是香港人一直長久以來的地道方言,對世界各國的人來說,廣東話就等於香港的Icon及獨有特色,因此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是不會失去優勢的,反而若廢了廣東話的話,就香港失去了它的Icon及獨有特色,失色不少。

再者,香港學生又不是不學習普通話,以往不是另外有一個科目叫「普通話」是讓學生學習普通話嗎?只是不知是否有關部門下令Cut了而已。若香港人用廣東話教中文會失優勢,就是說學習自己地方方言就會失優勢?但內地很多城市如上海、佛山等,他們也是有學自己地方的方言,這些內地城市又何曾失去了自己優勢?

這個「一字咁淺」的問題,而香港教育局局長卻還需要花時間研究……?會否把研究精力放在如何有效減低香港老師及學生壓力上更為有建設性呢?

2. 香港作為一個「只有」約700萬人口的社會?

「只有」這個詞讓人覺得香港的人口很少,少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步,用這個詞就顯得不妥了。因為香港作為中國的其中一個城市,它地方可能較少,但除地方少以外它很多方面一點也不比很多中國城市少。而且就算香港少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步,也不表示香港人的母語廣東話就不需要尊重,就可以隨意廢掉。正如你爺爺有威嚴,覺得母親變得微不足道了,難道你就可以隨意忘掉她廢掉她不尊重她嗎?

4. 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這一句就太過偏頗不夠中肯了,而且有語病,應該說「普通話學中文將在政府政策下『被成為』主流」。其實,於香港小學普通話學中文不是今天才有,如能成為主流就不用等到今天,而到現在也成不了主流,就是因為它不是成為主流的料子。為甚麼?

首先,當香港的高官們也不能以身作則學好說好普通話,當香港的高官們也不能以身作則讓自己的子女留港讀書以普通話教中文,你又如何有說服力向香港人甚至全中國全世界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其次,若香港的高官們要將「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就不能馬虎了事,他們先要提供足夠培訓及學費資助給中文科老師去學習普通話,要他們去考普通話基準試並要合格,也要提供足夠配套及培訓給中文科老師,才能讓中文科老師有資格有能力去用普通話教中文。但這一來,豈不是令本身就工作繁重的學校老師加重負擔?

而高官們不知道,香港的其中一個長久而來的重要優勢就是以廣東話學習中文,因為對世界各國的人來說,廣東話就等於香港的Icon及獨有特色,若改以普通話學習中文反而會長遠令香港失去原有的優勢。

而高官們不知道,他們自己不懂說普通話也不去學普通話,更一邊讓子女去外國接受西方教育,一邊口說要如何在香港推行「普教中」教育,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何不以身作則,先自己學好普通話再召回自己子女回港到接受「普教中」教育並取得成果後,才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豈不更有說服力?

而我們不知道,可能政府高官未必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為香港好為香港老師和學生好……

#香港 #教育 #政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嬉笑怒罵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街頭藝術表演變遷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幾十年來,香港一直都有不少街頭藝術表演,為香港大眾市民提供不少消閒娛樂,可惜近年香港的街頭藝術表演空間,越來越少,而這一兩年情況尤其嚴重。

在很久以前,香港有一個國際知名的場地 — — — 上環「大笪地」,由於昔日香港普羅大眾的娛樂選擇較少,因此放假空閒時通常會到那兒消遣,那兒除了有不少地道特色飲食攤檔及風水攤檔外,還有街頭藝術表演,因此被稱為「平民夜總會」。除此之外,廟街「榕樹頭」也是昔日香港香港普羅大眾常去的休閒消遣地,那兒同樣也有不少地道特色飲食攤檔、風水攤檔以及街頭藝術表演。當時雖然環境嘈雜,但表演者聲浪尚算克制,因此一直風平浪靜。

到了九十年代,街頭表演者並不只會到上環「大笪地」及廟街「榕樹頭」表演,還會到在週末時到旺角行人專用區及尖沙咀碼頭至文化中心一帶海傍作街頭表演。當時除了上一輩的街頭表演者外,還有為了實踐演藝夢而在街頭表演積累經驗的新一代街頭表演者,間中還會有外國的街頭表演者在那兒「客席」街頭表演。和以前一樣,雖然環境嘈雜,但表演者聲浪尚算克制,因此還是一直風平浪靜。

可惜的是,直到今年年中左右,可供街頭藝術表演的場地一直只餘下廟街「榕樹頭」、旺角行人專用區及尖沙咀碼頭至文化中心一帶海傍這三處公開場地,並沒有增加過其他地方以便定期有街頭藝術表演供香港普羅大眾駐足欣賞的公開場地。

更可惜的是,近一兩年多了不少「新移民大媽」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街頭表演,令一直以來的街頭藝術表演文化被蒙污、誤解及標簽。這些「新移民大媽」和原有街頭表演者的理念本末倒置,原有街頭表演者「以獲取觀眾駐足觀賞、拍掌鼓勵支持為主,得到金錢打賞只是隨緣」,而這些新移民則是「以得到金錢打賞為主,獲取觀眾駐足觀賞、拍掌鼓勵支持只是隨緣」。

由於「新移民大媽」只當街頭表演為「一份在街外工作的售貨員兼職」,售的「貨」不是他們的扯高音兼走音的國語或半鹹半淡廣東話歌藝,而是他們在部分老一輩「阿伯」眼中風韻猶存的「美色」。因此,為了引起那些聽力不好的「阿伯」留意,他們把自己的扯高音兼走音歌藝用喇叭將音量放到最大,去到持續大聲噪音擾民的地步,完全不理會有否影響他人及連累附近的街頭表演者被標簽成他們的同類。他們此舉令附近住客再忍無可忍,引致政府要「殺街」停止多年來旺角行人專用區週末街頭表演活動。

正當部份港人以為「殺街」可把「新移民大媽」表演者如「惡性毒瘤」般切除,他們反而把自己的「惡性毒瘤」威力不斷擴散到尖沙咀碼頭及其他地區,還霸沾尖沙咀碼頭原有街頭表演者的空間及以噪音及不友善態度趕走原有街頭表演者。最後結果是「殺街」變相切除了原有街頭表演者這些「良性細胞」。

即使近年Busking街頭音樂不斷在其他新地方如時代廣場及車站附近空地表演,但仍然受到不少局限引致未能更有效地在香港發展,近日時代廣場更發了禁制令禁止部分人士表演,原因有傳也是因為「新移民大媽」表演過一次而那次太擾民所致,此事令香港的街頭藝術表演空間,變得更加越來越少。

若香港連街頭藝術也未能保住其精粹而受「新移民大媽」亂入令其蒙污、誤解及標簽,若香港連找個公開表演街頭藝術的場地也受到局限沒有支援,試問如何能吸引更多年青人覺得香港會發展藝術從而投身藝術創作呢?香港藝術的未來,令人不敢展望。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香港樂壇變遷

#香港 #娛樂 #音樂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LikeCoin/嬉笑怒罵/科技

抽水馬桶文章 之 簡談貨幣交易發展及電子支付發展的利弊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世界在不斷進步,帶來不同的機遇,也帶來不同的潛在危機,看電子支付技術的發展可見一斑。

在遠古時代,世界還未有「貨幣」這個概念,人類只靠「以物易物」去和別人以物品做交易來各取所需,不過時有不公平交易的情況,例如以一隻蛋換一頭牛,拿牛出來換的一方會覺得蛋價值遠遠較牛低而不公平,而拿蛋出來換的一方會覺得那頭牛只值得自己用一隻蛋來換。由於「以物易物」需要交易雙方有足夠的共識,因此站在現今的角度看,「以物易物」交易時會有一定困難。

到了後期的古代,世界上開始流通各種不同的實體貨幣,亦漸漸設定了世界公認的貨幣兌換機制,令到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漸趨頻密及多元化。到了銀行(古時叫銀號)及利錢(利息)的出現,更令貨幣「數字化」,以銀行存摺上的慢慢穩步向上的數字來顯示資金數量;但若人們要由銀行提取金錢或以銀行戶口轉帳進行任何金易,便須耐心地到銀行慢慢排隊辦不同的手續去處理,令部分人覺得不方便,因較難遷就時間到銀行去排隊處理金錢交易。

到了現代,隨著帶有磁帶的銀行提款卡及信用卡的出現,將實體貨幣交易步向「磁帶化」。人們不再需要到銀行慢慢排隊辦不同的手續去處理交易,便可以提款卡或信用卡直接進行貨幣交易,而因應不同情況部分交易須被銀行收取手續費,但人們若要提款進行現金貨幣交易也要耐心地到銀行櫃員機慢慢排隊處理。到了後期的現代,網絡的出現造就網上銀行的盛行,人們只需安坐家中利用網上銀行便可進行轉帳滙款等的貨幣交易,不再需要耐心地到銀行慢慢排隊辦不同的手續去處理。這些科技的進步,令實體貨幣交易慢慢轉型作較方便的「磁帶化」交易及電子化交易。同時,配合電子化交易的工具如PayPal等也因而衍生。

到了近代,人們追求更方便快捷的貨幣交易,令各種不同的儲值晶片卡面世,如香港的「八達通卡」、台灣的「悠遊卡」、日本的「Suica卡」等。有別於銀行提款卡及信用卡的目標是用來處理大額貨幣交易,儲值晶片卡的目標是用來處理中小額的貨幣交易。儲值晶片卡的出現令人們進一步不用帶大量實體貨幣在身進行交易,因為只有在沒有晶片卡終端機的菜市場或小店才需要使用實體貨幣進行交易。大部分商店均可以儲值晶片卡進行交易。而當時,在網上也興起電子虛擬貨幣如Bitcoin等,被人們投機地在網絡上「採礦」及虛擬貨幣交易市場像外滙般炒買謀利,只有少部分貨品能在網上以電子虛擬貨幣支付購買,始終那些貨幣的擁有者大多以炒買為主。

而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及盛行,近年人們由「不見錢包慘過拜神不見雞」的心態漸漸變為「不見智能手機慘過不見錢包」的心態,人們覺得可以忘了帶錢包在身也不及忘了帶智能手機在身悲慘,因為智能手機有很多日常生活相關的功用,人們覺得它某程度上比錢包重要。有見及此,以中小額貨幣交易為主的手機電子支付工具因而衍生,如Alipay支付寶、WeChat Pay微信支付、UnionPayQuickPass銀聯閃付、Visa PayWave、MasterCard Payless、O!epay、Tag & Go等,當中以Alipay支付寶及WeChat Pay微信支付在中國的手機支付風氣帶動下而最為流行,因為中國國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細微雜費也能直接、便利及快捷地使用這兩個手機支付工具交易,即使在國內的菜市場或小店都能用來交易,令中國國民不用到銀行提錢或用消費卡、提款卡、信用卡而需花上一定的手續費。

手機電子支付、儲值晶片卡、銀行提款卡及信用卡相輔相成,漸漸令人們變得不用再帶錢包及現金都可外出購物或進行交易,生活比以往方便得多。但同時因為保安問題的潛在危險也不少,尤其是保安風險如磁帶或晶片內資料被人用讀卡器偷取資料,網絡交易帳戶被黑客入侵偷取甚至擅用資料,手機及手機內資料被盜用等。科技越新穎,黑客的手法越隱蔽越層出不窮,不得不小心提防。

因此電子支付科技有危亦有機,它將會慢慢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同時亦令人們開始關注資訊保安。

而近期小編接觸了LikeCoin這個新出台的虛擬貨幣,對這虛擬貨幣有興趣是因為這貨幣建立的目的不是在虛擬貨幣市場上炒賣,而是為創作業工作者出一分力,希望能做到「化讚為賞」讓人們Like一件創作作品之餘也可以給予微量打賞給工作者,加添一份鼓勵及支持,理念正面。由於小編只是普通用家而不是「官方打手」,因此有關LikeCoin的詳細資料請瀏覽以下官網︰
https://like.co

而有關一些常見疑問請閱讀以下另一位較為資深的LikeCoin用家的介紹︰
https://medium.com/zhou-yong-you/likecoin-b871183379c6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另一篇相關的分享文章︰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我對LikeCoin的感想
抽水馬桶文章 之 LikeCoin「炒家」說
抽水馬桶文章 之 LikeCoin未來發展可能性之個人brainstorm

#貨幣 #電子支付 #虛擬貨幣 #LikeCoin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LikeCoin/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LikeCoin未來發展可能性之個人brainstorm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小編一直自認是一個「吹水」大師,每每長篇大論,讀者是否同意就各家隨便。而小編在剛剛氣上心頭寫的關於LikeCoin的文章後,突然心血來潮想分享一下小編個人brainstorm對於LikeCoin未來有哪些其他方面發展的可能性,純粹個人意見分享。

目前LikCoin正在文字創作、漫畫創作版塊中努力發展,之後也可以考慮在很多其他創作方面去發展︰

  1. 創作手作精品方面︰近年製作手作精品及手作市集開始為人們所留意,也有不少捧場客及從事手作精品行業的人,令到港、台、日等地也有不少手作市集活動。若能把LikeCoin開拓到手作精品這一版塊,客人就可用LikeCoin向手作藝術者購買他們的手作精品,也可以鼓勵手作藝術者以WordPress構建他們的專頁用作宣傳及提供精品訂購服務,令客人即使不會立刻購買精品,也可給Like支持他們,並於追縱他們的動態了解更深後提升購買意欲。
  2. 街頭藝術創作方面︰近年街頭藝術如街頭音樂Busking在香港開始在港升溫。以街頭音樂為例,街頭藝人面對很多方面的限制如場地、發展空間等,而客人往往有意欲在他們表演時駐足欣賞為他們喝采鼓掌而未有太大意欲去購買他們艱苦自資製作的光碟,更遑論他們有多少會成功「跑出」被伯樂賞識簽約成為唱片公司歌手並得到公司支援。若能把LikeCoin開拓到街頭藝術創作這一版塊,客人就不只可向街頭藝人拍掌鼓勵,也可用LikeCoin向街頭藝人打賞,更可到他們自製的網頁上以LikeCoin打賞他們的努力及堅持,甚至以LikeCoin購買他們的音樂作品。
  3. 微電影創作方面︰除了街頭藝術,近年有微電影也開始受到關注,不少公司除了找人製作傳統的電視廣告外也找人製作一些微電影廣告於網上發佈,而一些從事電影從業員也會製作一些微電影於網上發佈,內容沒有電影那麼長,但不少作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會比電影遜色,只是暫時不夠知名度不為人所識。若能把LikeCoin開拓到微電影創作這一版塊,客人就可到他們自製的網頁上以LikeCoin打賞他們的作品。

當然還有很多不同的創作方面可以拓展LikeCoin,以上只是近年較為人所知的幾方面而已,希望未來讓LikeCoin能在不同的創作藝術方面播種,讓每一點點的LikeCoin支持能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地令他們繼續堅持並一步步地向前邁進。小編個人認為,目前LikeCoin已向前邁進了一步,因為LikeCoin已能在很多不同網站合作讓用戶安裝LikeCoin,而LikeCoin也能在很多其他網站上供用戶使用,從以一點一滴地收取認同的人的打賞,也一點一滴地推進打賞文化而不再只是點頭拍手欣賞。希望LikeCoin將來不斷擴散發展,在多個創作範疇都做到「化讚為賞」,從而令正爭扎求存的創作空間得到支持。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另一篇相關的分享文章︰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我對LikeCoin的感想
抽水馬桶文章 之 LikeCoin「炒家」說

#LikeCoin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