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arly Archives

86 Articles

LikeCoin/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LikeCoin「炒家」說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原本不想再寫文章討論炒作LikeCoin的「炒家」,但由於「炒家」的「偉論」實在太過「驚妙絕倫」不得不分享一下!

LikeCoin「炒家」︰「假如1000個LikeCoin只值一元,那只會更少人安裝LikeCoin,更不要說有沒有人點。一直向下炒一直搞投資者的LikeCoin拿去派真是白眼。講到尾,你拿LikeCoin而不是為$其實你安裝LikeCoin都是多餘,望它升甘樣叫做『勢利』更是50步笑100步」

小編︰「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選擇。夏蟲不可以語冰」

LikeCoin「炒家」︰「咁當初就米話人勢利同求財啦,講到自己咁佛最後就『夏蟲不可以語冰』」

小編︰「隨便你,我跟你們LikeCoin買家(炒家)是不同。祝你們求財得財,但懇請不要因個人謀財炒太得過份 (當時打錯了字,想說”炒得太過份”),說完,我以後在此(群組)不再多言了」

另一個LikeCoin「炒家」︰「如果你咁講,我會認定你係官方打手,而家價錢由1亳滑落到3仙,你就咁清高,真係好希望聚會見見你,沾下你的仙氣,祛除我的(仙)氣」

LikeCoin用家中途加插︰「正正是寫作的人,更會希望幣值提升啊」,「談錢並不會使人俗氣,今天又不是危害人或作嚴重炒作地皮之類的事」

又有另一位不知是LikeCoin用家還是炒家︰「有人用錢買Like打賞,才有希望!這裏(指的是群組)誰會用錢買Like打賞給別人呢?這裏不會,外面更加不會。」

剛才出現的第二個LikeCoin「炒家」︰「由1毫入手,而家1萬變2千,1千變2百,變左空氣幣,不單只對Coin失信心,對發起人失望,對整個概念失去信心,有無感到愧對相信的群體大眾,仲要話勢利,佛系。咁打劫完,可唔可以話世界太殘酷,唔明白我有需要,借住我用先呢?正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生存係呢個世界,就按條件玩,玩得呢個遊戲就要按規矩」

那位不知是LikeCoin用家還是炒家︰「她不是投資者,說者無心。」

剛才出現的第二個LikeCoin「炒家」︰「我都唔識,所以亂鬧人,唔好見怪,得唔得」

剛才出現的第一個LikeCoin「炒家」︰「不是投資或炒家的問題。以事論事,在現今社會用心寫作的人不多,可以靠寫作賺到好生活的更是買少見少,甘當然LikeCoin升就大家都好啦係唔係?比你用文賺到10萬LikeCoin又點可能個100元。而且不要講到自己佛系清高而『投資或炒家』都是壞人,你用文章賺的LikeCoin其實就是來自他們投資者的,你應該對他們說聲多謝才對吧。」

第一個LikeCoin「炒家」︰「非常有道理,開竅了。」

在讀者看完以上的「鬧劇」完了以後,小編的想法是︰

小編不是佛更不是清高,小編也沒有說過自己是佛是清高,都是「炒家」們給我亂扣的帽子,他們可能更覺得我是「鬼」,只是小編沒有敏感「玻璃心」到罵他們扣我帽子而已。

小編從來沒有否認過安裝LikeCoin是為$,但小編不是像他們那樣一心只是為錢、一心只是為了在虛擬市場上炒買炒賣操作來賺錢而安裝LikeCoin,而是為了利用創作分享來賺取微量收入的再普通不過的LikeCoin用家。而小編說他們的「勢利」不是說想LikeCoin升的心態,而是他們只想討論「入手多少」、「有沒有一萬八千,還是更多」(有沒有大手掃貨炒買)的「炒家」口氣及心態。最少小編在那群組這麼久,還未曾看過他們在群組討論過這些以外的事,而直到目前也不見他們討論過甚麼事。

既然「炒家」們說得出LikeCoin「話明係Coin,已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不能獨善其身」,又說得出「食得鹹魚抵得渴」、「玩得呢個遊戲就要按規矩」,那他們為何會不明白即使是實際貨幣在市場上交易買賣也會偶有短暫性大上大落的時候,更何況是交易更活躍的虛擬貨幣交易市場,更何況是LikeCoin這個新出台貨幣?更何況是LikeCoin目前還在發展中還在被市場消化的時候?他們炒升市有利潤時就一片沉默不發一言,炒跌市了就說「對發起人失望,對整個概念失去信心,有無感到愧對相信的群體大眾」還暗示覺得「被打劫了」,這種只想「短炒」獲利然後「輸打贏要」的「爛賭炒家」心態還敢大放狂言把自己唯利是圖的行為美化說成是自己在「投資」還要人多謝他們來投資?我多謝他們個屁啦~~~!如果他們是「投資家」他們不會只放眼目前,而不是放眼LikeCoin日後長遠發展,因為目前的短期波動在LikeCoin長遠發展來說根本不算是甚麼大的風浪,尤其是LikeCoin生態正在擴散發展中,更不用他們來大呼小叫哇哇吵。如果他們真的是「投資家」,就應該去檢查一下自己的深度近視,把自己的目光放遠一點!

小編也不是「清高」,更不是「官方打手」,如果「炒家」們真是投資者,就會對LikeCoin生態有一定了解不會以為有「官方打手」存在這種只有「炒家」才會想的心思。小編甚麼也不是,小編只是相比起「炒家」們關心的短期價位上落何時能獲利後走人的心態,更著眼於LikeCoin長遠發展及升值潛力。

小編希望讀者可以冷靜一點去想一想,小編明白不少LikeCoin用家(尤其創作者們)想要LikeCoin升值來讓自己收益升值,小編也跟大家一樣想它升值,但請留意,靠炒升LikeCoin升值可能會為大家的LikeCoin收入帶來短暫的升值,但是同時也會加大打賞者每一個LikeCoin的成本,那麼一些只是對LikeCoin好奇而還未對LikeCoin有太大信心的潛在打賞者會有機會卻步,長期會因為越來越少人參與LikeCoin而令LikeCoin貶值。舉個例子,如果1個LikeCoin炒升至等於10元USD(約77元HKD),有些用家就會有一個感覺「給文章一個Like好貴」,打賞者會更不容易給文章打賞,因為他們要看到他們覺得文章值得他付出77元才會去給一個Like去打賞,他們都是光看不Like算了,把Like埋心中更刮算。就這樣,LikeCoin生態圈不活躍,然後「炒家」為獲利選擇大手「出貨」在市場上沽出手上的已升值的LikeCoin,造成LikeCoin跌市貶值,當埋怨他們為何炒跌市了,他們因為早已獲利抽身才不會理你死活而只會回你︰「食得鹹魚抵得渴」、「玩得呢個遊戲就要按規矩」!,這「短期升值,長期貶值,生態沉寂」真的是大家想見到的嗎?你們也想LikeCoin步BitCoin後塵靠採礦炒賣升值一輪後就不斷貶值嗎?小編就不想看到這光景了!小編想看到的是「短期可能會有調整性貶值,但長期會穩定地升值,生態蓬勃發展成熟」,LikeCoin不斷擴散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它不是跟Bitcoin一樣只是用來利用較股市更少的資金去炒賣投機的工具,也不斷優化技術讓LikeCoin發展更成熟。LikeCoin是一種用來以打賞賞金把認同和支持給予一些在「創作吃不了飯」的金錢商業社會中仍艱苦維持自己創作夢想的人,是比炒賣更有意義更值得長線投資!對於小編來說,LikeCoin還不只這些,它更是一種「革命」,一種打破虛擬貨幣只是用來炒賣沒甚麼其他用處的「革命」!

小編在這裏衷心多謝每一位肯去深切了解LikeCoin跟它的生態而投資LikeCoin的真.投資者們,小編感激您們的遠見,但懇請您們目光能放遠一點,不只是聚焦目前,而要放眼將來。對LikeCoin對LikeCoin「炒家」們,小編不會多謝他們,正如不會有人會多謝來為了獲利而弄垮股市的「股壇狙擊手」索羅斯一樣,你們也不要奢望能有機會見到小編,不是因為小編怕你,而是因為小編不想見到「窮得只有錢、眼裏只有錢,口中只有錢」而還要把自己當成「投資者、恩主、救世主」並向人家討謝討感激的「炒家」咀臉,而是因為小編不想聞到這些「炒家」滿身散發的「腥亨亨」的腥臭銅臭味,我會忍不住想嘔吐!

小編這篇文章比較激動,請讀者不要見怪,因為小編是有點痛恨那些唯利是圖卻把自己美化成「救世主、白武士」的「炒家」,也不怕給他們說成是裝清高的「道德撚」,因為「夏蟲不可以語冰」,炒家們是不會設身處地去理解用家們的心思!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另一篇相關的分享文章︰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我對LikeCoin的感想

#LikeCoin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LikeCoin/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我對LikeCoin的感想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最近因為在某群組內跟其他人的一些意見分歧,令我突然想分享一下個人對LikeCoin的感想。

我起初對LikeCoin感興趣是因為它的「初心」,它是一個給用戶用來Like一些喜愛欣賞他人創作之餘還「化讚為賞」以打賞來支持他人的創作。LikeCoin對一些做文字、圖畫、小說創作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可多得的鼓勵,因為從事文字、圖畫、小說創作一向被視為非主流、不能維持生計,尤其是在香港這個「文化沙漠」,因為做創作所賺的錢一直不是努力就會有回報,只要投資者覺得沒有明顯的商業價值,就算投稿也不會有人肯投資創作,令到一些以創作為理想的人卻步,改為從事其他工作,也令一些在創作界初出茅廬的人覺得生存、發展空間不大,間接「把創作種子扼殺在搖籃中」。因此「化讚為賞」每一點每一滴的支持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一份堅持創作下去的力量。

此外,我起初覺得它不像BitCoin或其他貨幣般是一個單純是用來在虛擬貨幣市場用來炒賣投機賺錢的工具,而是用來打賞創作者以示認同、支持、鼓勵的虛擬貨幣,是對創作環境的長遠投資,是給創作者(尤其是新手創作者)的一個「努力會有回報」的曙光。

而當我後來見到LikeCoin開始慢慢發展,除了和oice這個漫畫創作平台有合作外,還看到和不少能夠進行文字創作的平台有合作如Medium、WordPress等,更是有點覺得LikeCoin將來是有前景的,希望將來LikeCoin能夠和更多不同的和創有關的平台合作,擴大「化讚為賞」的力量。

但是對於有人士剛在群組露面就表示想群組內多談談LikeCoin的前景、應用、價值多於八卦閒聊,這個我是要「自首認罪」的,我是其中一個在群組分享自己文章及閒聊的人,我起初覺得他這個建議很好,能在群組管理員分享的有用資訊外有更多其他LikeCoin在創作「化讚為賞」的分享意見是好事。然後話鋒一轉就問「各位入左手多少?一萬八千的有沒有?或是更多?」,給我的感覺是炒賣投機者的勢利口吻,關心LikeCoin的投機炒賣升值潛力多於LikeCoin未來支持鼓勵創作者的方面的前景及發展,當下我就直接說他「很勢利」,然後就給他跟一些買LikeCoin的人以為我不容許他們討論詢問他人買了多少LikeCoin,說我扣他帽子,鞭撻他,設定他的用意,暗示我評擊他,而他後來也直認了他勢利只是不喜歡給我直說,之後也有人說買LikeCoin就是想要升值,反問「想它升就叫勢利?」,做Coin若不懂炒升有甚麼用,諸如此類……而我對他們的言論先是表示我只是說一下自己感覺討論一下,反問他們是否有必要這麼「玻璃心」及敏感,後來我另有要事就沒有再回應他們了,到現在才有空借這篇文章回應及分享一下。

首先,我沒有入手買過任何LikeCoin,我每一個LikeCoin也是經由文章分享而別人賞面打賞而來的,所以我手上的LikeCoin數較那些貨幣交易市場上入手LikeCoin甚至大手購入LikeCoin的人投機炒買炒賣升值的人少很多。

其次,不只是他們才會關心LikeCoin會否升值,我跟其他有創作分享及「化讚為賞」的人也都關心LikeCoin會否升值,要知道LikeCoin的價值不只在於它等於多少HKD多少USD,更在於它來自讀者的多少認同力量及賞識支持。但我更關心的是,LikeCoin會否長遠穩健地發展及升值,或只是被人們作為投機賺錢的工具在虛擬貨幣交易市場上因個人投機謀利而過度操作,最後會間接造成LikeCoin在市場跌市貶值,這不是我想看到的。

而我也不是反對和不容許他們討論入手及升/貶值多少,因為群組之前也有不少人討論過這些問題,我也沒有任何要反對及不容許的意思,我當下只是表達對一個說「關心LikeCoin的前景、應用、價值」,但原來是想問人家「入手多少、有沒有一萬八千、甚至更多」的人的感覺。希望只是我的個人武斷,他們以後會發表分享一些對「LikeCoin的前景、應用、價值」有關的資訊,而不只是LikeCoin炒買升/貶值資料。

可能我的個人言論會讓某些人不舒服,我為我的直言直語感到抱歉,我討論時提起「初心」可能讓他們不解是因為我想表達LikeCoin的建立原意不是為了用來炒買的工具,若覺得「扣帽子」是指標簽他們勢利,我認,但我沒有咒罵他的意思,我只是表達自己感覺,他不認同可以反對,但我覺得我沒有「亂扣帽子」。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言多必失」,我以後也會在那個群組少說為妙,免得傷和氣。

P.S. 我會分享這文章到那群組作為最後回應,但他們怎麼想我就管不了了。

#LikeCoin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愛情

黑色沉默系列 — 愛情吹水篇 之「戀」與「愛」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戀」與「愛」,英文同樣都是「Love」,但代表著兩種相似但不同的感情態度,因為「戀」的「Love」較多為包含「Relationship」的意思;有些情侶「戀」「愛」並存,有些情侶只於「戀」或「愛」之中二選其一。當你知道有「談戀愛」這個詞語時,你又是否知道當中何謂「戀」何謂「愛」呢?

漢字的結構十分有意思,所謂「戀」,就是在感情上把「心」側重於下半身,即性需要、性互動方面。所以當你「戀上」一個人,你的心思可能較多想著的是一些和性需要有關的東西;所謂「愛」,就是在感情上把「心」側重於你的內心,即由心而發的想陪伴、愛護及關顧一個人。所以當你「愛上」一個人,你的心思可能較多想著的是如何能全方位陪伴、愛護及關顧對方。所以「我愛上了XXX」和「我戀上了XXX」這兩句看似意思一樣,但其實本質不同,你也不會聽到人們說「我戀愛上了XXX」,因為人們一開始對某個人有特別的感覺是只從「戀」或「愛」其中一方面出發的。

有些人會選擇「戀上一個人」而不會選擇「愛上一個人」,因為他們覺得「戀上一個人」太容易而「愛上一個人」太疲累。他們只想要和伴侶各取所需地保持關係,而不想一起相處並互想干涉各自的生活太多,因為他們覺得「愛」要兼顧的事情太多(相互的情緒、性格、價值觀、工作及同事、家人、朋友等),相處日子一久,他們會把這些事情視為負擔或壓力,會變得磨擦漸多而不再想和對方在一起走下去。

有些人會選擇「愛上一個人」而不會選擇「戀上一個人」,即選擇「無性但有愛、柏拉圖式的愛」,因為相比生理性需要,他們更想擁有的是一個能夠一起經歷各種磨擦都能互想陪伴、愛護及關顧的人,以及一段能夠細水長流互想扶持的感情。同樣地,他們也會覺得「愛」要兼顧的事情太多(相互的情緒、性格、價值觀、工作及同事、家人、朋友等),相處日子一久,他們也會把這些事情視為負擔或壓力,也會變得磨擦漸多;但不同的是,他們會從相處磨擦中去了解對方,和對方配合磨合,一起攜手走下去。各種生活相處上的負擔或壓力,他們縱使覺得沉重,但也覺得值得。而當中更有些人,他們的愛不是必須要佔有或擁有他們所愛的一方成為伴侶,而是單純想為那一方生活過得幸福而甘心去付出亦無悔。

有些人初初只是「戀上一個人」或「愛上一個人」,慢慢和情侶相處之後會變得既「戀」且「愛」,即「性愛兼備的愛」,他們把「性」作為「愛」的調味劑或摧化劑,雖然他們未必全部都能「性」和「愛」之間取得平衡,但兩者兼備。

那麼,究竟以上哪種愛情才是最好?「有性無愛」的戀下去,「有愛無性」的愛下去,還是既「戀」且「愛」的一直戀愛下去是最好的呢?

小編覺得,愛情有很多特定不同的種類,但沒有特定的方程式,也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以上某種「戀愛」是令你舒服的在對方面前做回最真的自己,那就是對你最好的戀愛了。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愛情吹水篇 之 理想的愛情
黑色沉默系列 — 愛情吹水篇 之 現實的愛情

#愛情 #情侶 #關係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

黑色沉默系列 — 娛樂吹水篇 之 安室奈美惠,一個日本樂壇的時代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安室奈美惠,一位「日本平成歌姬」及殿堂級亞洲天后,由14歲出道到近日年滿40歲引退,青春光陰26年。她,一直很受歡迎。她,被公認為JPop Queen(日本流行天后);她,被公認為代表著一個日本樂壇的時代。

她有甚麼厲害之處?

她是少數歌手能由14歲出道開始一直備受歡迎26年到近日年滿40歲引退。

她是少數歌手鮮有桃色新聞說話不多只靠唱跳實力而為人所共知。

她的告別音樂專輯,令她成為目前唯一一位日本歌手在10代、20代、30代、40代都有萬銷量紀錄。

她一度被認為是日本潮流Icon(指標),並不讓勁敵濱崎步專美。

但小編覺得安室奈美惠最厲害之處是她在音樂路上的不屈堅毅及她的待人接物。

很多人未必知道,安室奈美惠並非一出道就成名走紅,而她在發展途中也曾面對不少打擊,但她即使面對一個又一個的高山低谷,仍專業、敬業、樂業地堅持她的音樂路,才能踏上天后之路,並穩坐至今屹立不倒。

在安室奈美惠年紀很小的時候,她的父母便已離異分開生活,她的母親辛勤地父兼母職把她帶大。然後她12歲時被藝能公司社長發掘訓練去成為歌手,14歲以組合成員身份出道,可惜當時組合發展未算太煇煌。之後安室奈美惠被她的另一位伯樂 — — — 小室哲哉 — — — 垂青,單飛出道,之後才一步步被打造並成名為日本樂壇天后及日本潮流Icon(指標)之一。到後來她停工一年結婚產子後再復出,聲勢也依然強勁,繼續成為音樂碟銷量榜榜首,在高峰期時,那一年她才約21歲。

可惜之後幾年好景不常,安室奈美惠22歲的某日母親被殺,當日還是她某新歌曲碟發賣的日子。或許受到此打擊的影響,由當時開始她音樂碟銷量榜「長勝將軍」的地位開始動搖,但她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她嘗試改變唱歌風格嘗試R&B,但並不大成功,但她沒有放棄,不斷嘗試出路,如減少製作唱片、參與歌曲創作等,但好像反應未如理想,陷入了事業的樽頸。到了後來和小室哲哉的停止合作及離婚的連番影響,令她罕有地在電視節目表演上失準!失準的這一年,她才約25歲!

但安室奈美惠沒有給擊倒,更沒有因此而放棄,在之後的歲月裏她不斷求變,嘗試R&B、Hip-Hop、抒情等唱歌風格,也主動嘗試不同類型的音樂合作。嘗試初期效果不太理想,後期雖然未回復高峰期的煇煌,但也已開始漸入佳境,後來更重回音樂碟銷量榜「長勝將軍」的地位,雖然中途和唱片公司有分歧並有「自立門戶」的事件,但地位也沒有太大的動搖。此外,她在音樂路以外的良好形象也再推高了她的人氣,如她和前夫協議取回兒子撫養後同時兼顧好事業及育兒,積極參與公益活動等。安室奈美惠把她的青春放在音樂藝能路上輾轉求變拼搏了15年,直到40歲。

另外,安室奈美惠雖貴為「日本平成歌姬」及殿堂級亞洲天后,但她並未因為而擺「女皇架子」,反而對待身邊共事的人無微不至及花盡心思。

遠的不說,就以最近安室奈美惠在沖繩舉行的尾場引退演唱會為例。當天她邀請了另一位亞洲天后蔡依林作為她的其中一位表演嘉賓,唱她們的合唱歌《I’m not yours》。

而當天也湊巧是蔡依林的生日,安室奈美惠除了為表演作準備,也為蔡依林的生日而事前低調的親自細心安排驚喜的小型生日慶祝會,和其他表演嘉賓一同和蔡依林慶祝生日,並親自向蔡依林表達前來當表演嘉賓的謝意。雖然當天是安室奈美惠的引退演唱會,但她看似沒有只把自己當成主角,她把嘉賓及工作人員等整個團隊當成主角,她感謝蔡依林及其他人為她的付出(例如她知道蔡依林付出她生日的一天來作她的嘉賓),希望大家能一起製造難忘的尾場引退演唱會回憶。或許就是安室奈美惠不驕傲造作的親和力、同理心及細心,在引退時得到不少和她合作過的藝人的祝福。

由安室奈美惠的經歷可見,由於她的歌曲吸引力,由於她對自己事業的堅持,面對錯折打擊的不屈不朽、不放棄地求變,由於她沒有架子的親和力、同理心及細心,造就了她的一代天后皇者的魅力。

有傳言說她引退的原因是為了再婚,或是去外國定居,或是為了之後再復出時改走抒情歌曲路線鋪路,又或是為了她覺得屬於她的時代風光已不再。不論傳言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將來的下一代會是「而我不知誰是安室奈美惠」,但在我們這一代,總會有人記得︰安室奈美惠,一個曾屬於他們的年代。

安室奈美惠,一位「日本平成歌姬」及殿堂級亞洲天后,由15歲出道到近日年滿40歲引退,青春光陰25年。她,一直很受歡迎。她,被公認為代表著一個日本樂壇的時代,代表著某些人的年青時代。

#安室奈美惠 #日本 #娛樂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遊記

黑色沉默香港仔遊記系列 某年日本之旅前傳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本身四五月放long vacation (long vacation呢個team每次都令我諗起木村拓哉好舊既電視劇 long vacation主題曲 :P), 想飛出香港去過relax trip, 加上我有幾位朋友分別三月尾and四月頭去左我既dream place — 日本 — 旅行, 聽完佢地講既見聞之後我自己都好想去日本一趟, 就咁就促成左今次四月尾至五月頭的日本7天之旅了 XDXD

去左日本呢7日真係好relax, 同上次台南之旅唔同, 今次我真係乜都唔諗, 淨係每日諗第二日要去邊度sightseeing同搭乜野車去sightseeing

雖然我唔識日文, 但果度既日本人overall都好nice, 肯幫人的, 只係好多時”我有我講英文, 佢地有佢地講日文”囉 :P, 佢地都有講少少英文答我野, 我到get到佢地意思既, so呢7日在路上都冇乜大問題發生過 XDXD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香港仔遊記系列 台灣之旅
黑色沉默香港仔遊記系列 台灣之旅 戀戀阿里山
黑色沉默香港仔遊記系列 台灣之旅 戀戀阿里山後續
黑色沉默香港仔遊記系列 台灣之旅 驚險墾丁

#日本 #旅遊 #遊記 #Travel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嬉笑怒罵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上一回約略介紹過香港由七、八十年代到近年的追劇文化變遷,今回討論一下為何會有此變遷。

其實觀眾的口味從沒有太大改變,在追看劇集時還是著重劇集有否以下的特性︰

1. 「貼地」(貼近觀眾生活)

舉個例,講述豪門爭產的劇集有時未必能較講述普通平民生活中的如何面對在家庭及工作上種種矛盾及困境、如何面對壓迫及反擊的劇集留得住觀眾。

原因是︰世上豪門人士多還是普通平民多?而看劇集的豪門人士多還是看劇集的普通平民多?你懂的!
觀眾與其看一些自己遙不可及的生活的劇集,還不如看一些貼近自己生活的劇集;這也是為何無線電視的處境劇由《真情》到《愛、回家之開心速遞》也一直能維持一定的觀眾群,看過處境劇的觀眾就算不記得劇情都不會忘記《真情》裏的「善姨、叉燒炳」、《愛、回家》的「馬氏一家」、《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的「大小姐與送水輝」及「熊心如與龔燁」。

2. 有共鳴

舉個例,當年日劇《半澤直樹》播出時為何仍能在香港已開始流行韓流的情況下突圍成為熱話一段時間?

因為劇集講述男主角如何面對上司以至公司高層的種種黑幕並為自己死去父親討回公道的故事;當中大奸角訓斥下屬的失策時的一句「下屬的功勞由上司來領,上司的黑鑊由下屬去承擔」說出了不少「打工仔」敢怒不敢言的心聲,而男主角的一句「以牙還牙,加倍奉還」更是令劇集成為熱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這句正正是不少「打工仔」及受壓迫的人想說想做的心聲!

又例如,近年為何其他規模較少的電視台播出的網絡劇如《選戰》、《警界線》、《導火新聞線》、《來生不做香港人》、《反黑》等為何較為被觀眾討論多於其他香港電視劇集呢?就是因為規模較少的電視台更能大膽創新去製作一些較新穎的題材,並且劇情能補捉觀眾心理,引起了當時觀眾對一些不平事的感受所產生的共鳴。

再例如,近年無線電視劇集《不懂撒嬌的女人》為何會叫好叫座有號召力呢?而《BB來了》這部家庭小品劇集為何會有好口碑呢?而《降魔的》這部破格題材劇集為何會有好口碑及將會推出續集呢?因為整個配套(劇情、角色設計、選角、場景佈局等)都能吸引觀眾一直追看下去。當中尤其以《不懂撒嬌的女人》最為突出,因為劇集打破了當時無線電視的一些固有規律及悶局一陣子,可惜之後推出的劇集好像有點無以為繼。

更例如,為何香港劇集《宮心計》系列、內地劇集《後宮甄嬛傳》、《延禧政略》等宮廷鬥爭劇為何會吸引觀眾追看呢?因為劇集中的各女主角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等正正能引起不少「打工仔」的共鳴,試問這班「打工仔」們每日又何嘗不是上演一幕幕大大小小的現實版《宮心計》、《後宮甄嬛傳》、《延禧政略》呢?

3. 能讓人「FF自high」(有代入感及幻想空間)
好看的劇集有時會令觀眾「FF自high」(有代入感及幻想空間),把自己代入去劇集或角色內,跟劇集同步。

例如觀眾會希望《EU超時任務》中的男女主角「渠頭」和「Madam Ling」能開花結果;觀眾會為《不懂撒嬌的女人》中的男女主角「Saving」和「Cherry」沒有開花結果而可惜;觀眾甚至會幻想身邊可有《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的「大小姐」、「熊心如」、「送水輝」或「龔燁」;甚至曾幾何時,觀眾會因為太投入追看劇集《男親女愛》,一度幻想地以為作為男女主角的「Do姐」鄭裕玲及「子華神」黃子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男女朋友。

有時觀眾覺得港劇的代入感及幻想空間不足,幾十年來先後從台劇、日劇、內地劇或韓劇去尋找其他更多的劇集代入感及幻想空間。

有代入感、有幻想空間,觀眾自然會追下去,因為某程度上……觀眾代入後感覺劇集自己也有份!

最後小編對香港人追劇文化變遷的結語是︰

香港人對劇集的口味未變,還是追求上述三種特性,變的只是「劇集的味道」 — — — 劇集的質素及帶給觀眾的感覺。好的劇集未必一定叫座到能有高收視、開拍續集、長劇或系列劇集,但好的劇集一定能有好口碑,直至多年後仍不會被觀眾遺忘。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香港 #娛樂 #劇集 #流行文化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颱風「山竹」下的香港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於颱風「山竹」下,香港人過了一段短暫但難忘的日子,有些建築物被吹爛被爆玻璃及有些棚架被吹走,也有些人命傷亡,到處有大樹倒塌、停電,所有海陸空交通更一度癱瘓停頓……市面一片滿目瘡痍。

而颱風「掃掠」香港後,正當市面交通及道路都還未回復正常,「打工仔」(受僱人士)希望香港政府能指示全港工商業機構停工一天時,政府特首只是呼籲全港工商業機構老闆們盡量體諒員工可能會遲到及容許彈性上班,而高官替特首護航時更表示「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就是政府也沒有權命令全港放假一天,更沒有能力負上社會停止運作一天經濟損失」。令「打工仔」心內有一大堆「黑色問號」,何止有「十萬個為甚麼」?恐怕是有「千千萬萬個為甚麼」!

為甚麼交通及道路都還未回復正常還要人們冒生命危險去上班呢?
(不少人上班要跨越被困lift內、水浸、倒塌大樹、招牌墜下、全港交通工具幾乎全部停駛,交通癱瘓極度擠擁要你推我撞爭上車等的障礙才能回到公司)

為甚麼政府能指示全港中小學在風球漸弱後仍能因為交通癱瘓停頓而停課,但就不能因為交通癱瘓停頓而全港停工一天?

為甚麼內地及澳門政府能因為市面癱瘓而停工一天,香港政府則不能因為市面癱瘓而全港停工一天?

為甚麼在全港交通工具幾乎全部停駛下,還不能因為交通癱瘓停頓而命令全港停工一天,還要「打工仔」連如何能乘車回去公司都覺得困難時繼續上班?

為甚麼?……為甚麼?……

所有「打工仔」的問題,答案其實都十分簡單。正如某高官所說,「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就是政府也沒有權命令全港放假一天,更沒有能力負上社會停止運作一天經濟損失」,Sad but true(可悲但是事實),因為政府真是能力有限的,即是人們口中的「香港政府廢架」!

政府之所以能指示全港中小學在風球漸弱後仍能因為交通癱瘓停頓而停課,是因為全港中小學的日常運作是受到香港政府的教育署監管,加上全港很多校舍都被「山竹」嚴重破壞。但香港的工商業機構的日常運作呢?就不受任何政府機關所管,而且大部分公司都沒有被「山竹」嚴重破壞,那麼政府機關如何能有權力在工商業機構沒有犯法下向其發號施令甚至要求停工呢?就算政府真有這權力,政府也不敢!因為工商業機構的老闆們會要求政府補償因他們公司停止運作一天的經濟損失,這筆「混帳」政府算不清也負擔不起。不要以為小編在傻傻的妙想天開,要知道世上最少有兩種惡人不好招惹,一種是窮得一無所有發惡的人,另一種是越富有越吝嗇一毛不拔,誰讓他們損失就咬著不放發惡的人,例如工商業機構的老闆們。

政府能指示的,是盡量派人手去清理路面及指示交通工具相關機構要盡力盡快恢復班次,因為路面情況交通工具的運作是受到香港政府的運輸署、路政署及其他相關機構所監管。政府能指示的,只是呼籲全港工商業機構老闆們盡量體諒員工可能會遲到及容許彈性上班。That’s it, and that’s all!(就是這樣,就只能是這樣!)

內地政府之所以能因為市面癱瘓而指示停工一天,是因為內地「以政府為大為尊」,內地政府的一切指示是國家指令,有哪個工商業機構會違反國家指令呢?而澳門政府能因為市面癱瘓而指示停工一天,是因為當地最大最活躍的企業們 — — — 賭業王國 — — — 也癱瘓了,因為市面癱瘓而指示停工一天又有何妨?

正所謂「井蛙不可語於海,夏蟲不可語於冰」,「針刺不到肉不知痛」。「打工仔」們,不要奢望那些「坐名車、衣食住行皆好」的政府高官們及特首會知道你們每次在颱風過後出門上班似進行障礙賽、到處找可行的交通工具上班、繁忙時間等港鐵幾個小時才能擠迫地進入港鐵車廂上班途中還要經歷車務暫停或延誤的痛苦;就正如你們不會了解政府高官們及特首的生活何等「離地」的舒泰一樣,你們的民間疾苦,他們不會懂的,也不會去懂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已很懂了。

「打工仔」們,以後凡有類似情況,若你們極度不想在惡劣環境下上班,便只能向公司請假(不論是病假還是年假),若果你們請假會上司或老闆扣糧或其他留難,那你們只能做的是,靠自己堅強一點、把自己的生命被環境際遇「磨」得再「硬淨」一點,不論任何困境都緊持上班,不是因為愛,不是因為責任,也不是因為窮,而是因為……你別無選擇!知道這道理後就好好休息,若無特別事,明天就好好上班了!(改編自某冷笑話)

最後向在颱風「山竹」「掃掠」香港前後仍然風雨不改、排除萬難、堅守工作崗位的「打工仔」們致敬!

P.S. 小編原本對社會民生事務沒有多大感覺,只是這次颱風「山竹」下的香港真是令人有所感觸。名為「抽水馬桶」,是預計了有人看文章後覺得是「抽水」(借題發揮大造文章)、內容比「馬桶」還要臭,我對這些人的回應是「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你怎麼想隨便你」。

#香港 #社會觀察 #生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娛樂/嬉笑怒罵

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近期不少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都圍繞著無線電視播出內地電視劇的《延禧攻略》,追溯近期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都離不開一些熱播的內地電視劇。而曾幾何時,香港人並非只垂青內地劇。

於七、八十年代,香港人開始接觸並追看香港本土製作的電視劇,如《大地恩情》系列、《獅子山下》、《小時候》、《上海灘》、《京華春夢》等,當時由於香港較少轉播外地和內地的節目及電視劇,因此台、日、韓劇並非流行。當時劇集種類不少及多元化,大多都能引起觀眾共鳴或追看劇情、角色人物,並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劇集,多年後劇集仍然沒有被人遺忘。

到了九十年代,香港播出的劇集更加百花齊放。當中有不少香港本土製作的經典電視劇,因為叫好叫座而一再拍續集成為系列式電視劇如︰
《壹號皇庭》系列
《刑事偵緝檔案》系列
《妙手仁心》系列
《陀槍師姐》系列
《烈火雄心》系列
《聊齋》系列
「鄉土情」系列(《情濃大地》、《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
《我和疆屍有個約會》系列

也有其他不錯的電視劇如︰
《大頭綠衣鬥疆屍》
《金牙大狀》
長壽處境劇《真情》
《變色龍》
《肥貓正傳》
《縱橫四海》
《穆桂英大破天門陣》
《再見艷陽天》

此外,當時香港也開始轉播外地劇集,另到不少香港人追看外地劇集,台劇有《包青天》、《倚天屠龍記》、《梅花三弄》系列、《保鏢》系列等,日劇有《同一屋簷下》、《悠長假期》、《庶務二課》等,內地劇有《環珠格格》、《三國演義》、《武則天》等,韓劇有《順風婦產科》、《不良主婦》、《比天高比地厚》等。當時台劇及日劇流行,而內地劇及韓劇則尚未大行其道。當年無論任何類型的劇集都能吸引觀眾追看,不但每日成為香港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更引起一陣的追劇熱潮,沒有收看的人好像缺少了點甚麼似的。

到了近千禧年代初期,仍有不少吸引的電視劇如《創世紀》系列、《宮心計》系列、《衝上雲宵》系列、《男親女愛》、《天與地》等,也有不少外地劇及內地劇集播出,台劇有《流星花園》、《薰衣草》、《海豚灣戀人》、《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下一站,幸福》、《MVP情人》、《鬥魚》等,日劇有《跳躍大搜查線》、《戀愛世紀》、《律政英雄》、《巨星夫婿》、《交響情人夢》、《救命病棟24時2》(又名《急救群英2》)、《夢想飛行Good Luck》、《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不過千禧年代後來較港日台劇被內地劇及韓劇追過,不少人茶餘飯後的話題漸漸變為討論內地劇及韓劇。

千禧年代韓劇有《浪漫滿屋》、《天國的階梯》、《大長今》、《開朗少女成功記》、《My Girl》、《宮》、《宮S》、《咖啡王子1號店》、《原來是美男》等,而《來自星星的你》及《太陽的後裔》更於香港引起一陣的追劇風暴,風頭一時無兩。而千禧年代的內地劇也不遑多讓,有《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蝸居》、《步步驚心》、《步步驚情》、《蘭陵王》、《羋月傳》、《琅琊榜》、《後宮甄嬛傳》、《延禧攻略》等,當中大多都能於香港引起一陣又一陣的追劇風暴,而有些更能引起不少東南亞人去追看,如《琅琊榜》。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盛行,香港人已較少坐在電視機前追劇,大多在網上追看電視劇,有時電視台轉播外購劇集時,有些香港人可能已經早就看完了,而也因為香港人一劇緊接另一劇的追看,較早播完的劇集很快便會被人遺忘。

究竟香港人的追劇文化為何由港劇變為台日劇再變為中韓劇呢?請看下回分解。

#香港 #娛樂 #劇集 #流行文化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科技

數位排毒︰為何(及如何)去花時間遠離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甚麼是「數位排毒」?根據Wikipedia的說法,「數位排毒」是指「人們關上電腦和放下自己的行動裝置,放下職位和身分,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不用任何網路和外界連絡,就像回到小時候,享受單純簡樸的生活。」

小編認為,簡單來說,數位排毒的目的是放下所有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一段時間去探索真實世界多一點,從而平衡我們的現實生活。

有「數位排毒」出現的原因在於若果我們持續長時間不自制地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並使用成癮,我們的健康會變壞及我們的現實生活會失去平衡。

在最初的時候,發明行動裝置這種新科持的原意是為了優化溝通及生產力,以及有更好的蒐集資科方法。後來,有很多不同的電腦遊戲、即時通訊軟件、網上遊戲及手機應用程式可供使用,人們漸漸被這些東西吸引而開始花費越來越多時間去集中使用行動裝置讓自己放鬆。

終於,人們持續長時間集中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當他們被勸告要停止使用時會變得有壓力或情緒化,因為他們的脾性已被長期使用行動裝置所影響及並不想放棄使用它們。然後,他們會脾性變壞和家人越來越多爭執。此外,由於花費大部分時間去使用行動裝置,他們甚至會因為缺乏運動及食無定時變得不健康。

再者,當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在現實生活感到不愉快,例如家庭失意、朋輩感情失意、學業失意、工作事業失意等,他們會開始依賴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並使用成癮,用來逃離現實生活並在電子網絡世界尋求多一點的放鬆感覺。他們有些甚至漸漸拒絕再去探索真實世界,並把電子網絡世界當作是他們的全世界,他們因此為稱為「隱蔽青年」。

當你意識到你因為太過分集中使動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而開始失去脾性及變得不健康,便是時候要去花時間遠離行動裝置一段時間了。

但要怎麼做呢?

凡事始於一小步,雖然第一小步是心理上最痛苦的一步。

首先,開始在一段短時間內放棄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例如早餐、午餐、下午茶餐、晚餐時間。當成功做到這一步,便可再向前邁進一小步。

接著,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放棄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例如放棄通宵達旦或於半夜使用行動裝置改為早點就寢休息,除非有緊急的工作需要處理。早睡早起身體好!

當成功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放棄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後,便可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 — — 在和家人朋友相處時放棄頻密地使用行動裝置,改為多點和家人朋友面對面聊天。

當成功在和家人朋友相處時放棄頻密地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後,便可再向前邁進更大的一步 — — — 想消遺娛樂時嘗試在現實生活中去參與或組織社交活動來取代使用行動裝置;例如在週末和家人朋友一同去登高而整天不使用行動裝置。

原因很簡單,花時間和重要的人會面如家人朋友較花時間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重要及有價值。

若你能做到以上的所有步驟,你便能自制地使用使用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並成功地「數位排毒」了,你能有一個較以前更平衡的現實生活。

總括來說,科技和行動裝置(如電腦、手機、遊戲機)就好像一把刀,適當並自制地使用可以大大幫助人們,但不適當並沒能自制地使用可以大大傷害人們。

#科技 #社會觀察 #生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科技

Digitial Detox: Why (and how) to take time away from our devices.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What is “Digitial Detox”? According to Wikipedia, “Digitial Detox” refers to “a period of time during which a person refrains from using electronic connecting devices such as smartphones and computers. It is regarded as an opportunity to reduce stress, focus more 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connection with nature in the physical world. Claimed benefits include increased mindfulness, lowered anxiety, and an overall better appreciation of one’s environment.”

To me, simply speaking, the objective of digital detox is to put aside all the digital devices for a period of times and explore more in the physical world to balance our real life.

The reason for having digital detox is that, our health becomes worse and our real life becomes imbalance when we keep using the devices without control and addict to it.

Initially, the devices are the new technology being invented for people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nd productivity, as well as better information gathering method. Later, many different computer games, instant messaging, online games and mobile apps are available to be used, people are gradually attracted by these items and start spending more and more times to focus on the devices for relax.

Eventually, people keep focusing on the devices for long hours, they may become stressful and emotional when they are being told to stop using the devices as their temper are being affected by using the devices for so long time and do not want to give it up. Then, they may have more and more agurments with their family due to their bad tempers. Besides, they even become unhealthy since lack of exercise and irregular dietary after spending most of the time for using the devices.

Moreover, when people, especially teenagers, feel unhappy in real life like frustration in family, friendship, study and work, they start rely on and addicting to use the devices to escape from real life and seek for more relaxing feeling in digital world. Even some of them gradually refuse to explore to physical world anymore, and treat the digital world as their whole world, they are so called “Hidden Youths”.

It’s time to try to take away from our devices for a period of times once you realize that you start to lose your temper and become unhealthy when focus too much on the devices.

But how?

Everything starts with a small step, although the first small step is the most painful step mentally.

First, give up using the devices in some small timeslots in the beginning, for example, breakfast time, lunch time, tea time and dinner time. After giving up using the devices when we are having meals successfully, move on a small step.

Next, give up using the devices in longer timeslots, for example, stop using the devices overnight or at midnight there is no urgent jobs need to be completed with the devices, sleep earlier instead. Sleep early, get up early, then can get good health early.

After giving up using the devices overnight or at midnight successfully, move on a bigger step — — give up using the devices very often when being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face-to-face chat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instead.

After giving up using the devices very often when being with family and friends successfully, move on a more bigger step — — try to join or organize social activities in real life to replace the activity of using the devices for leisure. For example, go hiking with family or friends at weekends rather than using the devices all day in weekends.

The reason is simple, spending time on face-to-face meetings with important people like family and friends are more important and valuable than spending times using the devices.

If you can move on all the steps above, you can use the devices with control and so your digitial detox process is successful and you can have a more balanced real life.

To conclude, technology and devices seems like a knife. Using them properly with control can help people a lot, but using them improperly and without control can harm people a 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