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3 Articles

嬉笑怒罵

抽水馬桶文章 之 施政報告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大家看了今年度的施政報告後,有哪些感想?很好、不錯?自己有受惠?感覺到特首的「盡力做到最好」?中肯?「到喉唔到肺」?偏頗?「好過冇」?沒有受惠?以下是小編對施政報告重點的一堆迷思、一些「黑色問號」︰

1. 大嶼山填海,推行「明日大嶼」計劃,在東大嶼發展逾千公頃人工島

一如所料,特首在市民一片非議聲中提出在大嶼山填海來增加建屋土地。比起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及收回鄉郊棕地,是否如輿論所說,特首捨難取易,因為使用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用家們及佔有棕地的鄉紳們的反對聲及壓力較普通平民的爭議聲更有威力,更不能忽視,因此增加土地政策只能如此呢?

另一個迷思是,受影響的大嶼山自然生態,政府會如何處理?交通及醫療等配套一直有限,未知將來會否增加多點機建或民生配套於大嶼山,或提供更多居住優惠,用來吸引更多人居住呢?

2. 全面禁止電子煙及其他新煙草產品

施政報告說此舉是為了保障兒童及青少年的健康而做。若是如此,吸食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煙草也會危害兒童及青少年健康,為何不全面禁煙而只禁電子煙及其他新煙草產品呢?因為電子煙的包裝上沒有列明兒童及青少年禁止吸食?還是如輿論所說,為了保住香港煙草商每年「進貢」的稅收而選擇「放生」?那是否對此舉引致吸食電子煙的成年人沒能再買電子煙而有所不公?

禁煙這個做法是好的,但若只是為保障某些納稅人而「選擇性禁煙」更把一些容易受人非議的說法作為禁煙理由則有點不太穩妥。

3. 公私營房屋比例由6:4變7:3,日後開拓新增土地,7成用作公營房屋;研究在房協旗下的單位,讓長者免補地價「大屋換細」,若全家都年滿70歲而又正在住大公屋單位的長者家庭,若肯搬到較小或翻新單位就終身免租

這個稍稍調整的比例,真的能夠有效舒緩緊拙的公營房屋供應?

要全家都年滿70歲的老人家「大屋搬細屋」,會否做到可以搬到原來所住大廈?還是要老人家搬離所熟悉大廈,年老才要重新適應新環境、新生活、新鄰居?會否提供免費搬運等配套給老人家?真的能切實做到「終身免租」,保證下任或之後的特首不會更改政策而不再「終身免租」?

4. 取消強積金對沖新方案,延長補貼期及補貼金額至293億港元

這個對「打工仔」來說是否公平及足夠保障他們的離職遺散賠償不再受剝削?

5. 重提工廈活化,包括容許整幢改裝為過渡性房屋

之前也曾提出過工廈活化政策但不成功,這個新政策會否有點「換湯不換藥」?還是和之前不成功的政策有分別?會否像以往那個不成功的政策一樣需要經過很多層的審批?

6. 將法定產假由現時10星期增至14星期(公務員即時生效,私營機構的女職員則需等到明年)而政府補貼增加的4星期的各機構企業薪酬開支至上限36822港元、男士侍產假由3日加至5日

機構的女職員要明年才有14星期法定產假是因為不想影響每年度向私營機構徵收的各項稅收的計算,而處理政府旗下的公務員法定產假則相對較易處理?那為何不統一地明年才實施而令人覺得「公務員就可優先處理」呢?

男士侍產假為何不加到7天而只是5天呢?是如輿論所說因為資方大力反對?若男士侍產假所放的那5天剛好是星期一至五便連接2個週末變相有11天,已十分優惠而不需多放2天?覺得老闆們往往就能那麼康慨地「剛好」放員工那5天是星期一至五?

7. 豁免專營巴士用政府隧道收費、減西隧收費加紅隧及東隧收費、續港鐵沙中線建設

汽車使用紅隧及東隧而不用西隧就是因為西隧「過海」相對太過轉折不便,明白加價減價不能太多,「減西隧、加紅隧及東隧」真的能舒緩紅隧及東隧車流,分流到西隧?還是西隧減價不足以令汽車選擇不便的「過海」方法,變相捱貴隨道費或市民「被轉嫁」更貴的車資?

8. 中小學教師職位全面學位化

雖然此舉能提升教師的專業標簽,但能否有效提升教學水平及早已冷卻的教學熱誠,令教師不再「只是打份工」?

9. 為某年齡的女學童免費接種子宮頸癌疫苗

是否能覆蓋所有中小學的女學童還是只是受惠於部份年級的女學童,若只受惠於部分年級女學童,以哪些準則來決定適合年紀的分水嶺?

10. 年滿65長者睇牙有資助

是增加長者醫療券的覆蓋至牙科及加大長者醫療券金額,還是只是提供部分有限度的援助?

11. 提出運用25億港元,協助市民維修舊樓升降機

25億港元是一次性開支?是否足夠讓全港大廈檢查及維修升降機?

12. 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10億港元,培育人才和提升港產片製作,拓展市場及觀眾群

10億港元是一次性開支?除了注資外,是否也會提供配套支援或優化公共場地的拍攝申請的審批流程?

13. 修例開車撞到貓狗要停車報警

除了報警外,會否修訂相關法則加強預防開車撞到貓狗的意外發生?

14. 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發出首批虛擬銀行牌照

是只限制發出牌照給本港銀行,還是會開放牌照給銀行及其他商業機構?若是開放牌照,如何決定申請機構是否有足夠資格申請牌照?

不論你又甚麼感想都好,明天依然要在社會中靠自己艱苦爭扎過活。大家看了今年度的施政報告後,有哪些感想?小編的感想是︰今天,香港突然天陰下雨了,一直下個不停,好像上天在哭泣。

#香港 #政治 #施政報告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香港教育

抽水馬桶文章 之 廢繁體字學簡體字?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早幾天寫了一篇文章有關政府高官說長遠要研究是否用普通話教中文,後來令我想起早年好像曾有官員(忘了是否香港的官員)要求廢繁體字而改學簡體字,因此想分享一下對這個「廢繁體字學簡體字」概念的個人看法。

世上的漢字是先有繁體字,後來才有簡體字。說到繁體字,就不得不提許慎的《說文解字》,香港中學中文科曾有這本書的節錄作為課文之一。這本書詳細地寫了繁體字的由來及演變,及把繁體字大致分類為六大類,稱為「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由於小編「讀得書少」,雖然讀過這本書的節錄,但已忘記了當中細節只能從網上搜集的一些資料加以整埋成以下簡介︰

1. 象形

把視覺化的圖形,用畫畫的方法,將圖形的輪廓形狀及動態氣勢描畫出來成為符號,再演變成文字。

2. 指事

沒有任何肖象畫畫性質或記音性質的完全任意的標記符號,分別有「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基礎上增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而符號與詞義之間未必一定相似或有關係,因此不是全部漢字都是表意文字(表達意思的文字)。

3. 會意

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立的文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4. 形聲

結構由表達近似意義的「形符」(或稱「意符」、「義符」),加上表達近似讀音的「聲符」所構成,因此形聲字的結構是根據讀音和意義來構造。

5. 轉注

分別有「形轉」、「義轉」和「音轉」;形轉即同一部首的字,是同一組轉注字。義轉即同義的字,是同一組轉注字。音轉即聲音相近(如同韻部、雙聲、陰陽對轉、旁轉之類)的同義字,是同一組轉注字。

6. 假借

假借就是同音替代,一些口語詞因為沒有相應的文字來表示,因此找了同音字來表示口語詞的含義。一些難以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來表達的概念,往往使用假借字令那個概念有文字可以表達。

由以上「六書」的簡介可見,每個繁體字在字體構造及字體含意上都有特別的意義,因此繁體字是十分有意思的中國漢字。另一方面,簡體字則是在近代中國所創造的簡化繁體字,是根據某些規則來把繁體字的溝造簡化。簡體字的好處是因為筆劃少了而可以加速地把文字書寫完畢,而壞處是人們不能從簡體字上了解到那個字的含意,因為簡化時沒有保留到字體意義的精粹,更因此而被人貶稱為「殘體字」(殘缺了字體意義的字)。

以英語來說,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分別略見明顯,前者是「Traditional Chinese」而後者是「Simplified Chinese」,前者是帶有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字,後者是簡化了的沒有傳統意義的中國文字。不知是否因為簡體字實在太簡化了失卻了本身中國文字深遠的傳統意義,因此在「廢繁體字學簡體字」概念被提及後,不只是國外的中國人,甚至是國內的中國人也有不少反對聲音。

而小編個人認為,「廢繁體字學簡體字」這個概念在現今「和而不同」的世界已不適用,應該要繁體字及簡體字並存。若要年青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及認識祖國,他們的第一步不是學習簡體字,而是要學習繁體字,因為要年青人由繁體字中學習中國漢字背後深遠的傳統意義,而不要先教年青人學簡體字而令他們凡事「不須理背後的因由或意義,總之不要急,但最緊要快!」的做法。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抽水馬桶文章 之 須研究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優勢?

#香港 #教育 #政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

嬉笑怒罵/香港教育

抽水馬桶文章 之 須研究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否令香港失優勢?

Posted by slienceblack on

香港教育局局長近日表示「中文發展未來會以普通話為主,香港作為一個只有約700萬人口的社會,長遠以廣東話學習中文,需要研究會否令香港失去優勢」,更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不論這高官的說法是否純粹個人意見,還是因為國家想香港年青人多點學習祖國的知識而作出某種解讀,這高官的說法本身在意義上就有幾點不妥。

1. 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會令香港失去優勢?

首先,廣東話是香港人的母語,是香港人一直長久以來的地道方言,對世界各國的人來說,廣東話就等於香港的Icon及獨有特色,因此以廣東話學習中文是不會失去優勢的,反而若廢了廣東話的話,就香港失去了它的Icon及獨有特色,失色不少。

再者,香港學生又不是不學習普通話,以往不是另外有一個科目叫「普通話」是讓學生學習普通話嗎?只是不知是否有關部門下令Cut了而已。若香港人用廣東話教中文會失優勢,就是說學習自己地方方言就會失優勢?但內地很多城市如上海、佛山等,他們也是有學自己地方的方言,這些內地城市又何曾失去了自己優勢?

這個「一字咁淺」的問題,而香港教育局局長卻還需要花時間研究……?會否把研究精力放在如何有效減低香港老師及學生壓力上更為有建設性呢?

2. 香港作為一個「只有」約700萬人口的社會?

「只有」這個詞讓人覺得香港的人口很少,少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步,用這個詞就顯得不妥了。因為香港作為中國的其中一個城市,它地方可能較少,但除地方少以外它很多方面一點也不比很多中國城市少。而且就算香港少到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步,也不表示香港人的母語廣東話就不需要尊重,就可以隨意廢掉。正如你爺爺有威嚴,覺得母親變得微不足道了,難道你就可以隨意忘掉她廢掉她不尊重她嗎?

4. 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這一句就太過偏頗不夠中肯了,而且有語病,應該說「普通話學中文將在政府政策下『被成為』主流」。其實,於香港小學普通話學中文不是今天才有,如能成為主流就不用等到今天,而到現在也成不了主流,就是因為它不是成為主流的料子。為甚麼?

首先,當香港的高官們也不能以身作則學好說好普通話,當香港的高官們也不能以身作則讓自己的子女留港讀書以普通話教中文,你又如何有說服力向香港人甚至全中國全世界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

其次,若香港的高官們要將「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就不能馬虎了事,他們先要提供足夠培訓及學費資助給中文科老師去學習普通話,要他們去考普通話基準試並要合格,也要提供足夠配套及培訓給中文科老師,才能讓中文科老師有資格有能力去用普通話教中文。但這一來,豈不是令本身就工作繁重的學校老師加重負擔?

而高官們不知道,香港的其中一個長久而來的重要優勢就是以廣東話學習中文,因為對世界各國的人來說,廣東話就等於香港的Icon及獨有特色,若改以普通話學習中文反而會長遠令香港失去原有的優勢。

而高官們不知道,他們自己不懂說普通話也不去學普通話,更一邊讓子女去外國接受西方教育,一邊口說要如何在香港推行「普教中」教育,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何不以身作則,先自己學好普通話再召回自己子女回港到接受「普教中」教育並取得成果後,才說「普通話學中文將成主流」?豈不更有說服力?

而我們不知道,可能政府高官未必知道甚麼才是真正為香港好為香港老師和學生好……

#香港 #教育 #政治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