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沉默系列 — 香港變遷吹水篇 之 追劇文化續篇
上一回約略介紹過香港由七、八十年代到近年的追劇文化變遷,今回討論一下為何會有此變遷。
其實觀眾的口味從沒有太大改變,在追看劇集時還是著重劇集有否以下的特性︰
1. 「貼地」(貼近觀眾生活)
舉個例,講述豪門爭產的劇集有時未必能較講述普通平民生活中的如何面對在家庭及工作上種種矛盾及困境、如何面對壓迫及反擊的劇集留得住觀眾。
原因是︰世上豪門人士多還是普通平民多?而看劇集的豪門人士多還是看劇集的普通平民多?你懂的!
觀眾與其看一些自己遙不可及的生活的劇集,還不如看一些貼近自己生活的劇集;這也是為何無線電視的處境劇由《真情》到《愛、回家之開心速遞》也一直能維持一定的觀眾群,看過處境劇的觀眾就算不記得劇情都不會忘記《真情》裏的「善姨、叉燒炳」、《愛、回家》的「馬氏一家」、《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的「大小姐與送水輝」及「熊心如與龔燁」。
2. 有共鳴
舉個例,當年日劇《半澤直樹》播出時為何仍能在香港已開始流行韓流的情況下突圍成為熱話一段時間?
因為劇集講述男主角如何面對上司以至公司高層的種種黑幕並為自己死去父親討回公道的故事;當中大奸角訓斥下屬的失策時的一句「下屬的功勞由上司來領,上司的黑鑊由下屬去承擔」說出了不少「打工仔」敢怒不敢言的心聲,而男主角的一句「以牙還牙,加倍奉還」更是令劇集成為熱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這句正正是不少「打工仔」及受壓迫的人想說想做的心聲!
又例如,近年為何其他規模較少的電視台播出的網絡劇如《選戰》、《警界線》、《導火新聞線》、《來生不做香港人》、《反黑》等為何較為被觀眾討論多於其他香港電視劇集呢?就是因為規模較少的電視台更能大膽創新去製作一些較新穎的題材,並且劇情能補捉觀眾心理,引起了當時觀眾對一些不平事的感受所產生的共鳴。
再例如,近年無線電視劇集《不懂撒嬌的女人》為何會叫好叫座有號召力呢?而《BB來了》這部家庭小品劇集為何會有好口碑呢?而《降魔的》這部破格題材劇集為何會有好口碑及將會推出續集呢?因為整個配套(劇情、角色設計、選角、場景佈局等)都能吸引觀眾一直追看下去。當中尤其以《不懂撒嬌的女人》最為突出,因為劇集打破了當時無線電視的一些固有規律及悶局一陣子,可惜之後推出的劇集好像有點無以為繼。
更例如,為何香港劇集《宮心計》系列、內地劇集《後宮甄嬛傳》、《延禧政略》等宮廷鬥爭劇為何會吸引觀眾追看呢?因為劇集中的各女主角間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機關算盡等正正能引起不少「打工仔」的共鳴,試問這班「打工仔」們每日又何嘗不是上演一幕幕大大小小的現實版《宮心計》、《後宮甄嬛傳》、《延禧政略》呢?
3. 能讓人「FF自high」(有代入感及幻想空間)
好看的劇集有時會令觀眾「FF自high」(有代入感及幻想空間),把自己代入去劇集或角色內,跟劇集同步。
例如觀眾會希望《EU超時任務》中的男女主角「渠頭」和「Madam Ling」能開花結果;觀眾會為《不懂撒嬌的女人》中的男女主角「Saving」和「Cherry」沒有開花結果而可惜;觀眾甚至會幻想身邊可有《愛、回家之開心速遞》的「大小姐」、「熊心如」、「送水輝」或「龔燁」;甚至曾幾何時,觀眾會因為太投入追看劇集《男親女愛》,一度幻想地以為作為男女主角的「Do姐」鄭裕玲及「子華神」黃子華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男女朋友。
有時觀眾覺得港劇的代入感及幻想空間不足,幾十年來先後從台劇、日劇、內地劇或韓劇去尋找其他更多的劇集代入感及幻想空間。
有代入感、有幻想空間,觀眾自然會追下去,因為某程度上……觀眾代入後感覺劇集自己也有份!
最後小編對香港人追劇文化變遷的結語是︰
香港人對劇集的口味未變,還是追求上述三種特性,變的只是「劇集的味道」 — — — 劇集的質素及帶給觀眾的感覺。好的劇集未必一定叫座到能有高收視、開拍續集、長劇或系列劇集,但好的劇集一定能有好口碑,直至多年後仍不會被觀眾遺忘。
讀者在看完這篇文章以後,若有興趣也可以閱讀其他相關的分享文章︰
#香港 #娛樂 #劇集 #流行文化 #化讚為賞 #化like為coin